茶道起源于中国。从现有文献资料可知,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此,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报名条件
茶艺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
(一)初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五级: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二)中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四级:1、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初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三)高级茶艺师 国家资格三级: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证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4、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四)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二级:1、取得本职业高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7年以上。3、高级技工学校本专业毕业生,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满3年。
(五)高级技师茶艺师 国家资格一级:1、取得本职业技师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2、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茶艺概念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和标准,茶艺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
(1)以茶事功能来分
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性茶艺、表演性茶艺。
(2)以茶叶种类来分
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黑茶茶艺,黄茶茶艺,白茶茶艺。
(3)以饮茶器具来分
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来分
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5)以社会阶层来分
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
(6)以饮茶人群来分
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比较流行的小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7)以民族来分
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8)以民俗来分
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
(9)以地域来分
如北京的盖碗茶、西湖龙井茶、婺源文士茶、修水礼宾茶。
(10)以时期来分
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
无论何种茶艺,都体现出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