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子生物学方法运用于生态学研究,产生了

A.细胞生态学

B.分子生态学

C.生理生态学

2,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是

A.建设动物园

B.建设植物园

c.建设水族馆

D.建设自然保护区

3,适应较稳定环境的物种一般分布在

A.斑块的边缘部分

B.斑块的中心部分

c.廊道的边缘部分

D.廊道的中心部分

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

4,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往往是

A.大尺度

B.小尺度

C.高频率

D.快速度

5·源于岩石风化,终于水中沉积的循环是

A.氮循环

B.疏循环

c.碳循环

D.磷循环

6,下列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海洋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荒漢生态系统

7,下列对于低碳经济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

A.低碳经济代表贫困

B.低碳经济应从现在做起

C.低碳经济成本较高

D.低碳经济与个人无关

8.森林采伐迹地剩余的带状树木属于

A.干扰廊道

B.人工廊道

C.环境资源廊道

D.残余廊道

9,下列属于人工驯化生态系统社会间接调控的是

A.气候因子的调控

B.群落结构的调控

C.金融系统的调控

D,系统投入产出的调控

1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构成。下列属于驱动力指标的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密度

c.人均能源消费量

D.植被指数

11,日本樱花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其制约因子是

A.节律变温

B.有效积温

c.平均气温

D.持续高温

12,根据种群指数增长模型N-Ne",种群数量加倍的时间值为

A.2

B.In2

c.2

D.2r

1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随动调控的是

A.野生稻具有冗余叶片

B.蜜蜂建成六角型的蜂巢

c.编蝠依靠超声波捕捉飞行中的昆虫 

D.生物具有固定的生长发育顺序

14,一般情况下,廊道中不会出现

A.濒危种

B.边缘种

c.外来种

D.一般种

15,在近代生态学思想萌芽期,林奈认为自然是为人类利益服务的,其代表作是

A.《森林树木的演替》

B.《地质学原理》

c.《自然的经济体系》

D.《塞尔波恩的自然史》,

16,20世纪50年代导致日本九州水促镇发生水俣事件的是

A.镉污染

B.砷污染

c.铅污染

D.汞污染

17,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

A.《气候变化公约》

B.《人类环境宣言》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21世纪行动议程》

18,英国科学家J.Lavelock提出的关于地球表面温度和化学组成受地球表面生命总体调控的假说是

A.大爆炸假说

B.大陆漂移假说

C.GALA假说

D.外太空生命物质迁入假说

19,以种子越冬的生活型是

A.一年生植物

B.隐芽植物

c.地上芽植物

D.地面芽植物

20,下列属于获得性行为的是

A.飞蛾扑火

B,鹦鹉学舌

C.蜘蛛结网

D.候鸟迁飞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1,景观中的物种流动包括无规律的一和有规律的 两种形式。

22,对于很多小动物来说,一般只需较短的时间便可完成整个驯化过程,这种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制,称为一驯化,也称短期驯化:而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则称为驯化,也称自然或长期驯化。

2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着各种水平结构模式,可分为分布、分布和聚集分布三种类型。

24,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文明的理念是“征服自然,向大自然挑战",而1文明则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为友”。

25,生态旅游的功能一般包含:旅游功能、-功能、-功能和扶贫功能。

26,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遵循"3R原则”,即原则、原则和

27,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光、温、水、气、肥等因子所构成的外部:另一方面是种群内在的.

28,根据捕食者的食物类型,捕食者可分为以植物组织为食的动物、以动物组织为食的 动物和以动植物两者为食的杂食动物三种类型。

29,菌根中的真菌一方面从植物根系获取养分,另一方面又供给植物水分和矿物营养,这种共生关系属于一共生;而石斛附生于树干,则属于一共生。

30,不同的光质对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可见光中,一光有利于糖的合成,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31,研究生物个体如何适应环境的生态学分支学科是生态学:20世纪9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法等信息技术的渗透,促进了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32,经济的外部性可分为一和两个方面。

33.生态系统的固途包括高能一

34,群落物种多样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度: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度。

35,在森林群落中,一层的优势种既是群落的优势种,又是群落的种。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生态城市应满足哪些标准?

37,为了适应水体环境,水生植物在形态上有哪些特点?

38,湿地生态系统有哪些生态服务功能?

39,景观变化的自然驱动因子有哪些?

40,依据Logistic曲线,请描述种群密度增长5个时期的特点。

41,根据地理物种形成学说,请简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请阐述各自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43,请阐述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系列各阶段的特点.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D  3.B  4.A  5.D  6.A  7.B  8.D  9.C  10.C  11.D  12.B  13.C  14.A  15.C  16.D  17.B  18.C  19.A  20.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1.生物入侵物种迁移

22,实验  气候

23,均匀 随机

24,工业 生态

25,保护 环境教育

26,减量化 再利用

27,环境 遗传特性

28,食草 食肉

29.互利 偏利

30.红蓝

31,个体 景观

32,成本外摊 收益外泄

33,生物固氮 人工固氮(或:工业固氮)

34.丰富 均匀

35,乔木   建群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1)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

(2)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的效率高。

(4)生活质量高和环境质量高.

(5)尊重居民的文化和生活特性。

(6)居民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7)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37.(1)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

(2)水生植物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

(3)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

38.(1)调节气候。

(2)净化环境。

(3)E2防旱.

(4)为湿地特有的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5)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

(6)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

(7)提供贵的矿产资源.

(8)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9)提供重要的科研和教育资源。

39.(1)地貌的形成。

(2)气 的影响.

(3)生命的定居。

(4)土壤的发育。

(5)自然的干扰。

40.(1)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很少,种群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着种群个体数增加,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种群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种群个体数超过饱和密度一半以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41,(1)地理隔离。由于地理屏障,两个种群彼此隔离,基因交流受阻.

(2)独立进化。地理上隔离的两个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环境。

(3)生殖隔离。已独立进化的两个种群之间基因不亲和性固化,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因而成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1)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包括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初级生产者能够把环境中的无机态能量转化为生物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供各种生物相继利用。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是传递物质与能量,二是转化物质。

分解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

(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因子、生活介质和生长物质。

气候因子中的太阳辐射是所有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风、温度、湿度等则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重要条件;

生活介质为各种生物提供生命活动空间和场所。

生长物质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43.(1)自由漂浮植物群落阶段: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主要是微小的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

湖底沉积物的聚积,主要依靠浮游生物的死亡残体,以及湖岸雨水冲刷所带来的质微粒。

(2)沉水植物群落阶段:水面3-5米以下的水体中首先出现的沉水植物是轮藻属植物,构成湖底裸地上的先锋植物,继而出现金鱼藻、狐尾藻等高等植物,垫高湖底的能力变强.

(3)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湖底变浅,出现了浮叶根生植物,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挤到更深的水域;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

(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湖底继续变浅,出现了挺水植物,开始形成浮岛,具有陆生环境的一些特点。

(5)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湖底开始露出地面,原有的挺水植物消退,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地面蒸发加强,地下水位下降,湿生草本植物逐渐被中生草本植物所取代。

(6)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湿生或中生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出现一些湿生灌木,继而乔木侵入逐渐形成森林群落。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