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学者是
A.坦斯利
B.奥德姆
C.林德慢
D.贝塔朗菲
2,下面对生物的生长起间接作用的因子是
A.光照
B.温度
C.地形
D.二氧化碳
3,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学科是
A.系生态
B.理论生态学
C.控制生态学
D.景观生态学
4,根据种群指数增长模型N,-Noe",当种群的数量保持稳定时,r值应为
A. <0
B.0
c. >0
D. 1
5,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进入中国后大面积扩展并成为“害草”,这种现象属于
A.种群暴发
B.种群波动
C.种群平衡
D.生态入侵
6,在“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小鱼”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浮游植物的能量为1000,按十分之一定律,则转移到小鱼时所损耗的能量是
A.900J
В.950J
с.990J
D.999J
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传递方式的是!
A.燕雀发出某频率的声音报警
B.雌蚕线释放性激素吸引雄蚕蛾
C.狼排尿标记活动路线
D.云杉种子丰收使林中松鼠数量上升
8,下列属于生态系统最优调控的是
A.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转动
B.應依靠其敏锐的视觉跟踪跑动的鸡
c.鱼的流线型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阻方
D.群落演替有一定的顺序,
9,温室气体甲烷的一个主要来源是
A.土壤的反硝化作用
B.化肥的使用
C.冷冻剂的使用
D.湿地有机物质的厌氧分解
10,生态系统具有不同层次上的稳态调控机制,下面属于个体水平调控的是A.部分低等动物器官受伤后会再生B.水稻通过分蔡维持一定的密度水平c.农林牧结合使各业良性循环发展-D.草原中的草和动物维持一定的量比1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是
A.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布局
B.土壤的不同深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
c.作物秸秆的多重利用
D.农田中水稻与花生的春秋轮作
1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时间结构的是
A.不同土地类型的作物布局
B.土壤的不同深度分布着不同的生物
c.作物秸秆的多重利用
D.农田中水稻与花生的春秋轮作
12,下列属于干扰斑块的是
A.沙漠中的绿洲
B.泥石流暴发形成的小面积斑块
c.自然湿地
D.原始森林
13,植物沿着河流的堤坝迁移,体现了廊道的
A.栖息地功能
B.通道功能
c.过滤器功能
D.源或汇功能
14,臭氧层的破坏会导致到达地球表面
A.红外线强度的增加
B.UV-A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
C.UV-B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
D.UV-C区紫外线强度的增加
15,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能充分反映其生物进化和生态学思想的著作是
A.物种起源
B.人口论
c.塞尔波恩的自然史
D.地质学原理
16,下列与物种形成无关的是
A.生殖隔离
B.无性繁殖
c.地理隔离
D.独立进化
17,水生植物一般具有
A.发达的机械组织
B.发达的通气组织
C.较厚的水下叶片
D.发达的根系
18,广义的捕食关系不包括
A.寄生
B.拟寄生
c.食草
D.同种相残
19,种群绝对密度取样调查法不包括
A.样方法
B.标记重捕法
c.总数量调查法
D.去除取样法
20,高大的乔木一般属于
A.地上芽植物
B.地面芽植物
C.隐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1,植物生长期间,当温度低于一定的临界值时便会停止生长,这个临界温度称为高于这个临界值的温度称为
22,生物通过遗传获得的行为方式称为行为;通过后天学习或模仿取得的行为方式称为行为.
23,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之比值(百分率),通常可分为和-两种。
24,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有模型和 模型两种。
25,关于生物种群调节的理论,主要有气候学派、一学派、一学派、内分泌调节学派和行为调节学派等。
26,边缘效应是指斑块的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在斑块的边缘,通常具有较高的 与 。
27,在“荷木>马尾松>鸭脚木一芒萁”群落中,-是建群种;在这一群落的后续演替中,最先消失的乔木是
28,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的现象,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29,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空间异质性有关,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30,北半球的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一寒温带针叶林 , 热带雨林。
31,在植物群落调查中,盖度是指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样地面积的百分比。草原中以茎基断面积计算的盖度称为一,森林中以乔木胸茎断面积计算的盖度称为
3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大白菜一蚜虫-七星飘虫”食物链中,大白菜属于-,蚜虫属于
33,动物对极端低温的行为适应主要有一和两种方式。
34,生态系统水平的稳态调控机制主要是通过系统中交错的种群关系、的分化和严格的食物链关系等途径实现。
35,以自然的方式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这种修复过程称为生态:以人工的力量去除干扰因素,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利用方式,这种修复过程则称为生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请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主要特征。
37,根据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8,请简述寄生性种子植物与寄主的关系。
39,请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40,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研究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手段,请简述其概念及组成。
41,请简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的去向。
四、论述题(本大臨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42,请根据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阐述目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情况,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3,请分别阐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和磷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以此说明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的主要特点。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D 4.B 5.D 6.C 7.A 8.C 9.D 10.A 11.D 12.B 13.B 14.C 15.A 16.A 17.B 18.A 19.C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1,生物学零度 活动温度
22,本能 学习
23,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生态出生率
24,种群离散增长 种群连续增长
25,生物 遗传调节
26,物种丰富度 初级生产力
27,荷木 马尾松
28,分层(成层)乔木层
29,非生物环境 植物(生物)
30,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1,基盖度 显著度
32,生产者 消费者
33.休眠 迁移(逃避)
34,生态位 量比
35,恢复 重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1)综合作用;(1分)
(2)主导因子作用;(1分)
(3)限定性或阶段性作用;(1分)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1分)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分)
37,(1)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1分)
2)调整单一再生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以获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分)
(3)恢复已面临灭绝状态的特殊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1分)
(4)保护已超出其再生能力的某些特定再生资源,及时地补充其替代物,或至少要用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资源补偿:(1分)
(5)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不应超越其替代物产生的速率。(1分)
38.(1)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全寄生与半寄生两种,全寄生种子植物从寄主那里摄取全部营养;而半寄生种子植物只是从寄主摄取水分和无机盐类,自身尚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2分)
(2)寄生植物以寄主的身体为定居的空间,并依靠吸收寄主的营养而生活。因此,寄生植物对寄主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寄主植物对寄生植物则有加速生长的作用.(1分)
(3)很多寄生植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和生命力。在没有碰到寄主时,能长期保持生活力,一旦碰到寄主植物,又能立即恢复生长,营寄生生活。(1分)
(4)多数的寄生植物具有一定的专性,常与寄主协同进化.(1分)
39,(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结构;
(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注:答对任意1点得1分,答对5点及以上得5分)
40,(1)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有关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处理的技术系统。(3分)
(2)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管理人员。(2分)
41.(1)净初级生产的一部分为各类食草动物所采食;(1分)
(2)净初级生产的另一部分作为凋落物暂时贮存于枯枝落叶层中,成为穴居动物、土壤动物和分解者的营养来源;(2分)
(3)净初级生产的第三部分是以生活物质的形式贮存于生物体内.在自然情况下,这一部分最终再经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逐渐被分解者所分解.(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2,(1)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情况:
①物种丧失速度加快,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是灭绝的速度和方式,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引起物种灭绝或濒危的最主要人为影响有:栖息地的破坏、破碎化和改变;过度狩猎和砍伐;捕食者、竞争者和疾病的引入所产生的效应;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这些压力导致产生了一些小而分散的种群,这些种群易遭受近亲繁殖和种群数量不稳定的有害影响,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最终消失或灭绝.(2分)
②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威胁,人为活动使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主要表现有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湖泊面积减少,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各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严重的丧失和退化。(2分)
③遗传资源严重流失,每个物种都有一个基因库,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降低或减少,必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绿色革命导致一些单一的现代高产品种正逐步取代传统地方品种,使得当地种类大大减少甚至丧失,品种的遗传基础越来越窄.(2分)
(2)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a.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和国家政策。(1分)
b.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具体措施之一。它是针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分)
c.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指将颜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异地实施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濒危物种保护中心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1分)
d.建立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对濒危物种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精液、胚胎以及真菌的菌株等,进行长期的保存.(1分)
(注: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43,(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通过固氮作用,或植物根系吸收作用,使得环境的氨进入植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在植物体形成蛋白质等各种物质,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体摄取植物性蛋白,以此构建自己的蛋白质,并在新陈代谢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成氨、尿素和尿酸等排出体外,渗入士壤中,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二氧化碳和水。土壤中的硝态氮和氨态氮的一部分为植物吸收利用,一部分在微生物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游离氮或氧化亚氮等形式进入大气,完成氮循环。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有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3分)
(2)磷循环的主要过程:磷循环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其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淋洗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从岩石和天然沉积岩中被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再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在食物链传送给动物和微生物,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还原为无机磷,其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利用,构成循环,另一部分则流入江河湖泊和海洋,陆地不溶性的磷酸盐,一般是留在土壤表层,常常被侵蚀而带入水体中.在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体内,使磷循环得以继续进行。当磷进人海洋后,多数将不能再参与陆地的循环,水体中大部分磷将以钙盐形式沉淀,离开了循环而贮存起来.(3分)
(3)气体型循环的贮存库在大气中,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在很短时间内又可被植物重新利用,如C、N.o等由于有巨大的大气储存库,对于干扰可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从全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2分)
(4)沉积型循环的贮存库在地壳里,经风化作用从陆地岩石缓慢释放的某些化合物或元素被植物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运转,然后动植物有机体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其余部分则以溶液或沉积物的状态随流水进入海洋,经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后转变成岩石,从而长时间存在于地壳中;只有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后,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非常缓慢,倾向于不完全的循环,并且容易被局部干犹所破坏.如P、S.Ca,1、K.Na等循环.(2分)
(注: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