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是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有机化合物

2.下列食物链中属于混合食物链的是

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一虾→人

B.水稻一人

C.哺乳动物一跳蚤→原生动物一细菌

D.水稻→蘑菇一人

3.群落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时间结构

D.营养结构

4.下列属于自然辅助能的是

A.汽油

B.太阳能

C.潮汐作用

D.人力

5.下列特征中不是被食动物(猎物)对捕食者防御作用的是

A.伪装

B.搏斗

C.产生毒素

D.长刺

6.在一棵树上,生活着蚂蚁、细菌、真菌、地衣等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7.以下各种因素中不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是

A.气候条件的突变

B.灾害性病虫的突然爆发

C.环境污染

D.生物种间的化感作用

8.;鼎湖山和白云山生长着相似的生物群落,这是因为两地

A.都处于相同的纬度

B.都是旅游风景区

C.具有相似的气候条件

D.都是山地

9.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 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60个样方中,则6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

A.多度

B.盖度

C.频度

D.重要值

10.划分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依据是

A.生物个体的大小.

B.生物量的多少

C.生物的食性

D.生物的种类

11.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生态金字塔,不可能出现倒金字塔现象的是

A.能量金字塔

B.生物量金字塔

C.数量金字塔

D.营养金字塔

12.能量在相邻营养级间传递转化时,通常平均的损失率是

A.10%

B.20%

C.80%

D.90%

13.某种植物在自然状态下分泌的次生代谢物,抑制或促进另外-种植物的生长,这种现象称为

A.化感作用

B.拮抗作用

C.排毒作用

D.抑制作用

14.在稻田内养鱼,所引入的鱼属于下列“加环”中的

A.生产环

B.减耗环

C.增益环

D.复合环

15.下列种间关系中属于互利共生的是

A.鸟与树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

D.青蛙与水稻

16.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水平上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7.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8.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重新形成森林的过程为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逆行演替

19.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主要是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温带

20.在群落演替的成熟阶段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和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远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21.凡是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态系统,都不能成为生态农业。

22.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但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有序性却不断提高。

23.食物链越长,固定在有机体内的能量散失到环境的部分就越多。

2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必须按照人类生产的目的投入大量的营养物质,违反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规律。

25.由于各地的环境条件不同,演替的顶级群落不一-定都是森林群落。

26.由于有了人类的调控作用,所以农业生态系统无论是总生产还是净生产都要比自然生态系统高。

27.各种替代农业由于克服了集约化农业的弊端,生产力普遍提高。

28.自然农业强调与自然合作而不是要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

29.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可以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初级产品转变成为人类能

30.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形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31.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32.如果人类不对大型捕食动物加以捕杀,往往会导致小型动物的灭绝。

33.两个对资源利用完全相同的物种,当资源不足时,这两个物种不可能长期共有

34.一个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必须是建立在可更新资源的基础上。

35.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是反映各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良好指示者。

36.增加植物体表面与空气的接触是寒冷地区植物的特征之-“。

37.生态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是生物趋异适应的结果。

38.限制因子是指含量最低,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限制作用的因子。

39.一般来说,寄生者与寄主长期伴生以后,其对寄主的有害作用倾向于加强。

40.具有物质和能量的大量输入输出,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三个等雨量区,分别分布着不同的植被,这三个区分别是_______、干旱区和42.森林群落通常可划分为乔木层、_、草木层和四个层次。

43.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污染源有:工业污染源、污染源和

44.种群的数量调节有_和 两类因素。

45.次生演替的发生必须具备_和 两个条件。

46.20 世纪30年代前后,生态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四个学派,它们是:英美学派、法瑞学派、_和

47.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体现在形态结构适应、适应和适应三个方面。

48.水循环主要包括降雨、和_..._三个环节。

49.一个生态系统要获得较高的生产力,它的能量流通渠道要流量要

5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流、和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51.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有哪些?

52.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53.说出种间相互作用的九种类型。

54.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为什么是有限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5.论述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变化。

56.论述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五大生态难题及其解决途径。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2.D3.B4.C5.B6.B7.D8.C9.C

10.C11.A12.D13.A14.D

15.B16.B

17.D

18.B19.B

20.D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21.X

24.X$25.J26.X27.X

28.129.J

,30.X

31.X

32.X33.134.V36.X37.X

38.X

39.X40.、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湿润区、荒漠区42.灌木层、地被层

43.农业、生活

44.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45.土壤、繁殖体

46.北欧学派、俄国学派

47.行为、生理48.蒸发、径流

49.畅通、大

50.能量流、信息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51.在个体水平上,通过正负反馈,使得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之间保持一一定的协调关系。(1分)在种群水平b,通过密度制约维持稳定的种群大小。(1分)在群落水平上,生物之间通过种间关系,调节彼此间的种群数量和对比关系,(1 分)在生态系统的水平上,交错的群落关系,生态位的分化,严格的食物链量比关系等,都对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起着积极作用。(2 分)

52.答案要点:经纬度、海拔高度、局部地形(坡度坡向)(每答对--点给2 分,全对总共5分)。

53.直接干涉型竞争、(0.5分)资源利用型竞争、(0.5分)、捕食、(0.5分)寄生、(0.5分)偏害、(0.5分)偏利、(0.5分)原始协作、(0.5分)互利共生、(0.5分)中性作用。(1分)

54.食物链中的营养级都是有限的,自然界中很难有超过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1 分)这是因为,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大量的损耗:(2 分)到第5个营养级时,所剩余的能量已不足再养活一个生物种群了。(2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5.群落的演替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不断的滋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1)群落中生物种类随演替而变换,r:型生物大多被K型生物所替代:生物和落内部结构的分层现象更加明显:群落的食物链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形成食

(2)群落总生物量随演替而增多,同时自养者和异养者的呼吸消耗也不断增力生产量,在群落演替的前期较多,后期较少甚至等于零,但生物现存量以项丝(2分)

(3)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中产生的可溶性物质如糖、氨基酸等不断聚集,并产生各种次生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生物种间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 分)

(4)营养物质N、P、K、Ca等的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随演替而增大,使生态系统保持养分的能力增强。(2分)

(5)由于物种的多样性、物质循环的封闭性和各种化学物质调节作用的加强,使群落的稳定性随演替而提高。(2 分)

56.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五大生态难题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紧张、粮食不足和人口剧增。(2分)具体的解决途径包括:(1)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2 分)(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 分)(3)加强工艺创新,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2分)(4)加强国际合作,减缓全球变化。(2分)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