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主要记载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本试题由广东专插本考试网提供,http://www.stugd.com

A.《中庸》B.《礼记》

C.《论语》D.《学记》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和康德B.梅伊曼和拉伊

C.皮亚杰和布鲁纳D.卢梭和裴斯奏洛齐

3.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矛盾的过程中,教育的出发点是

A.人的发展B.社会发展

C.经济发展D.文化发展

4.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于

5.在我国,教师作为专门职业出现于

A.夏商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系统性B.示范性

C.创造性D.学习性

7.下列指标中,能综合体现教师社会地位的是

A.专业地位B.经济地位

C.政治地位D.职业声望

8.衡量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标准是

A.教师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B.教师的参政议政

C.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D.教师的学历水平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下列条文中,属于教师职业义务范畴的是

A.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B.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C.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0.最早采用英文“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博比特

11.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石,良好的班风和舆论属于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

C.正规课程D.生活课程

12.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智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团活动B.班级活动

C.教学活动D.实践活动

13.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的教育家是

A.杜威B.赫尔巴特

C.昆体良D.凯洛夫

14.“教学过程实质上并不是认识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这种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属于

C.儿童发展说D.认识一发展说

15.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评价是

A.课程设计评价

B.教学设计评价

C.教师授课质量评价D.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C.布置作业D.成绩评定

17.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C.教学计划D.教学评价

18.下列教学方法中,属于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A.参观法B.演示法

C.实验法D.发现法

19.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复式教学D.课堂教学

20.根据一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可将课分成

A.单一课和综合课B.复习课和新授课

C.讲授课和活动课D.练习课和讨论课

21.德育双重价值观认为德育具有

A.正面功能与负面功能

B.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C.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价值

D.促进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价值

22.目前我国德育课程编制的方式是

A.全面主义方式B.德目主义方式

C.全国主义和德目主义相结合方式D.直接教学方式

23.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C.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D.以集体为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个人

2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科尔伯格B.马卡连柯

C.班杜拉D.杜威

25.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了解学生B.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C.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发展D.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27.智育

28.课程计划

29.终结性评价

30.发现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32.按照泰勒的目标模式,课程编制应按何种步骤进行?

33.简述“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教学原则的基本含义。

34.简述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5.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7.结合实际,说明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五、案例分析(本题15分)

38.3岁的小强刚上幼儿园,母亲就张罗着给他制定成才计划。她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她打算让小强参加周末的英语班、奥数班和钢琴班。但父亲看法不同。他认为,3岁小孩能说好普通话就不错了,心急是成不了才的。

请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分析小强父母的想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C2、B3、A4、C5、B6、C7、D8、A9、D10、A

11、B12、C13、B14、C15、D16、B17、A18、C19、D20、A

21、C22、C23、D24、A25、C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3分)

27.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3分)

28.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活动作出全面安排。(3分)

29.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学完之后所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教学日标要求的测试及成绩评定。(3分)

30.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3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1分)扎实的学科知识;(2分)相关的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2分)

32.确定目标;(1分)选择经验;(1分)组织经验;(2分)评价结果。(1分)

33.教师应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2分)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分)

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分)

34.爱国守法:(1分)明礼诚信;(1分)团结友善;(1分)勤俭自强;(1分)敬业奉献。(1分)

35。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1分)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和规范:(1分)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1分)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1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1)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体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分)

(2)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可采用提出学习要求、适当奖惩等有效策略。(1分)

(3)感知教学材料。将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1分)

(4)理解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2分)

(5)巩固知识和经验。提出记忆要求,指导记忆方法,组织有效复习和练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1分)

(6)运用知识和经验。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练习作业、实验、实习等方式学以致用。(1分)

(7)测评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检查测量和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以改进教学,达成好的教学效果。可组织提问、测验、考试等活动。(l分)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各基本环节不是一成不变或模式化,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灵活多样的环节安排。(2分)

37.(1)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源泉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缺少或离开了社会性、实践性的活动与交往,就不可能有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2分)

(2)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同。这些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2分)

(3)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是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1分)依照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原理而组织的,(1分)具有目的性、可预见性、可调节性,(1分)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1分)因此,必须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

(4)结合实际(2分)

五、案例分析(共15分)

38、(1)教育首先要适应然后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1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整体性和个别差异性。(3分)教育在确定日标、选择内容和方法上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1分)

(2)小强的母亲违背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1分)制定教育计划时没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否则,欲速则不达,影响学生身心健康。(2分)同时,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性,教育应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儿童有区别、有重点地实施教育。小强的母亲让3岁的小孩参加多个学习班,忽视了人身心发展的规律。(2分)

(3)小强父亲认识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不平衡性。“心急是成不了才的”,说明其能理性地从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来石待教育。(3分)而且,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认为3岁的孩子应掌握好语言,说明他能针对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2分)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