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丕相同的一组是()
A.料峭/俏丽 轮廓/聒噪 便利/大腹便便
B.蹊跷/溪流溺爱/览虹恶劣/深恶痛绝
C.悔恨/教诲 干涸/弹劾 积累/果实累累D.剽惺/魒局 粗犷/框架 臧否/否极泰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装 真知灼见 开诚布公 兴高采烈
B.栋梁 世外桃源 坐收渔利 不胫而走
C.秘密 责无旁贷 举棋不定 长胜不衰
D.惦记 大器晚成兵慌马乱 无坚不摧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跟爸爸一块聊天,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着溪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风儿吹过树林,她喜欢。
B.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复兴.
C.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3个舱段,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由于山洪暴发,河流决堤,道路被淹,建筑物受损,多名旅客被困在山间木屋和旅店内。
(2)科学考场研究发现,升温 3 摄氏度可能是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退化的"临界点"
(3)海豚是一种特别聪明的动物,只要对它们稍加训练,就可以完成很高难度的动作。
A.暴发 蜕化 只要/就
B.爆发 退化 只有/才
C.暴发 退化 只要/就
D.爆发 蜕化 只有/才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校运会女子 100米比赛中,高二(1)班的吴雪娟同学不负众望,以13秒 64的成绩打破了学校纪
B.某共享电动车公司故意抬高门槛,要求用户亲自到上海总部才能当场退还押金,这样做显然是强人所难。
C.这个水上市集货品丰富、价格低廉,但某些店铺的商品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顾客需仔细甄别。
D.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写过海案,例如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海棠诗句。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部分地区实施将农民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极具创新性,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
B.在新华中学校友 30 周年聚会上,小明、小李一见面,他就说:“你还认识我吗?
C.西班牙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后,凌晨一两点,球场周围还挤满了数万名庆祝的人群
D.我国自生研制的世界首颗摊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7、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草原上的星星悬得特别低,好像只要你高兴,随时都可以摘下一把来。②什么是真正的不朽?永远不朽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
③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趵突泉才有这样的力量。
A.①比喻 ②设问 ③反复
B.①夸张 ②设问 ③反复
C.①比喻 ②反间 ③排比
D.①夸张 ②反问 ③排比
8、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茅有莱是一种食虫植物,在我国东南各省常见。它的个子仅 10 厘米左右,叶片变成一盘状捕虫器,_
之后,腺毛又慢慢地张开,等待下一个受害者的到来。①当小虫爬到茅母菜的叶上,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内卷缩
②分泌消化液把小虫消化掉,盘的周围有许多腺毛
③把小虫牢牢地“捆住”
④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种分泌结构,不同植物上的腺毛分泌的物质不一样。
A.①②⑤③④
B.①④⑤③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⑤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饮茶使话·清幽雅致
古人进饮,非常讲究环境气氛,饮酒追求热烈的氛围,而饮茶则重在清静的环境。美妙的环境,有自然天成的,也有人为铺设的。饮茶时感受的雅致,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清幽的环境。茶人因此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茶的最高境界。
从传世的许多文人画看出,古人饮茶多选择在松林、湖畔,或在庭院山石旁,或在书房深闺中,如明代唐寅的两幅《品茶图》,都描绘了文人们在松间草庐品茶的情景。清人吴友如的《画谱》,有书斋品茶和庭院品茶的画面,表现了文人们的情趣。
在明人看来,饮茶的最佳场所还是自构的茶室内,古人称之为“茶察”明代陆树声的《茶察记》说他自己在园子里建了小察,是为饮茶之所。
茶察内有茶灶,所有茶具一应俱全。挑选一个比较懂得茶艺的人主持茶事,还有一人帮忙汲水煎茶。一有客人造访,茶烟泉泉升腾竹林之外,主客相对,结珈而坐,品饮佳茶,体味“清净味中三昧”,以为人生一大乐事。这种追求“竹里飘烟”的雅致,还见于同代人徐渭的《徐文长秘集》之中谓“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我们从这些话里还可以看出,一些文人喜爱夜里饮茶,于幽中静中品味玉泉清茗。罗康的
《茶解》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杯,云光滟澈,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夜里品茗,竟有如此之雅,这种雅对俗人很难言说,只有高洁的饮者才能领略得到。这正是古代茶人的一种自豪与骄傲。
在喧闹的街市,不要听婴儿啼哭,不要与粗野人共饮,不要让仆从嬉戏打闹,也不要困居酷热的斋舍。
生活在明请之际的隐士冯可宾也有类似说法。这样一说,品茗大程度上代表了文人们的追求,但它是一股潮流,明显影响了饮茶风尚的发展趋势文人代表的是一个阶层,真正大众化的品茶,不会有文人们要求的那样静幽、洁、雅,平民百姓也不具有文人们的条件和工夫,但却或多或少地受到文人风气的影响。平民百姓也像文人们一样,可以居家品茗,他们还可以到茶馆去品茗。茶馆文化的兴盛,正是大众文化品茗的必然结果。
(节选自王仁湘、杨焕新《饮茶史话》,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相比庭院、书房、茶寮,古人饮茶时更喜欢松林、湖群等清幽自然的环境。
B.从唐寅的《品茶图》和吴友如的《画谱》可知当时文人饮茶大多讲究清幽雅致。
C.花前月下品茶由“杀风景”到被人接受,是因为南宋茶大以花香发茶香,制成花香茶。D.品茶在古代是有闲文人们的清赏雅玩,平民百姓受自身条件限制对品茶没包多少追求
10,根据文意,下列情景丕能体现当时文人饮茶“清幽雅致”的一项是()
A.清泉石上,明月松间,花香袭人、王安甫悠闲饮茶。
B.雪夜寂静,梅香淡雅.张功甫收集梅上白雪煮水烹茶。
C.云林竹灶,素手汲泉,徐渭与二三知己相聚饮茶。
D.一窗一月,一壶一炉,罗康山堂夜坐独自饮茶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从饮茶点、时间、环境及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B.第 3 小段举晏殊教人饮茶的事例佐证了北宋文人仍然保留了唐人的某些饮茶风尚。
C.第 5 小段用对比论证来论述夜里品茗的境界比白天“竹里飘烟”更让人自豪骄傲。
D.本文引用资料丰富详实,用语轻松活泼,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焉。景公觞之,饮酒甜,范昭曰:请君之弃樽。公曰:“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饮,晏子曰:“彻樽,更之。”樽具矣,范昭佯醉,不说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调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太师曰:冥臣不习。范昭趋而出。
景公谓晏子曰:“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故绝之也,”景公请太师曰:“子何以不为客调成周之乐乎?”
太师对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调之,必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范昭归以报平公曰:"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于是缀伐齐谋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于尊组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而太师其与焉。”
(选自《晏子春秋·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待而折其谋》)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彻樽,更之 撤除
B.樽觯具矣 准备好
C.不说而起舞 通“悦”,高兴
D.而太师其与焉 赞同
13.对下列语句中相关文言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觞之”,“觞”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B.“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是判断句。
C.“以报平公”,“以”之后省略了宾语。
D.“其晏子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师认为,以范昭的身份地位,是没有资格为成周之乐配舞的。
B.齐景公在接待范昭的时候,并没有理解晏子和太师当时的做法。
C.范昭的计谋被晏子和太师识破,于是晋国放弃了攻打齐国的计划
D.仲尼认为晏子不仅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也有带兵打胜仗的能力。
15,把文中的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
(2)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故绝之也。
四、本大题 2 小题,共 8分。阅读下面诗,完成 16 题目。
《寄乐天》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16.(1)首联中的“伤情”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2)诗歌尾联含意丰富,请谈你的理解。
五、本大题 1 小题,共6分。
17.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每空1分)
(1)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苟子《劝学》
(2)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故国神游,(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六、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8~20题。
陈情与感动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陈情表》。
那时候,我还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我二哥念初中,好读书,在乡上买了本《古文观止》。寒假里,大雪盈野,土地被雪盖了,农活也被雪盖了,二哥便拿着书,钻进院坝边新修的空房里,不喊吃饭就不出来,出来时必冻得躬肩缩背,脸色青紫。如此十余天后,书变重了——满本都是红色的批注。腊月三十天,父亲和兄弟姐妹上邻院看车车灯去了,我和二哥都不爱热闹,兄弟俩坐在火塘边,他把书取来,挑一篇念给我听。念的是《陈情表》。我听不懂内容,但闻到了旧香。语言的美,是美到嗅觉里的。念了,二哥又背诵,很是自得。当他逐句讲解,自得的心淡了。那是一个没下雪却打着黑霜的冬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这句话给予我的宽慰,至今想来,还心生颤栗。我五岁多,母亲就去世了。家里的天,是母亲顶着的,父亲也要听母亲的,母亲去世,天就塌了。在对未来的惊恐中,我常躲到屋后的林子里,窥视村里小孩跟在各自的母亲身后,从田间地头走过,一递一声地叫“妈”。为啥他们都有妈,唯独我没有?我的妈是一个土堆,冰冷而臃肿,摸上去是粗糙的颗粒。再摸,还是。找不到答案,疑惑就凝结为痛楚。我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悲苦的人。然而,李密,《陈情表》的作者,半岁就死了父亲,到四岁,母亲改嫁。死别和生离,小小年纪,他就尝透了。那是我第一次受到关于痛苦的教育。
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
当痛苦降临,无力除去,便逃脱,不能逃脱,便忍受—————岂止忍受,还要担荷。如此,胸襟就撑出别样天地。后读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门,那窗,是打开的,打开后就看到万千气象:众生之苦里,蕴含着无限生机。杜诗让我更深地理解了《陈情表》对我的意义。
在我心里,李密始终是个孩子。到他写《陈情表》时,已44岁,可依然是个孩子。这感觉真没有错。
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李密是哪里人,我并不关心,人情相类,普天同理。但如果突然撞到他的家乡去了呢?那便是故人重逢。认识作家,无须相见,读了他的作品,就算认识了。帕慕克在街头碰见一个女人,那女人说,我早就认识你了,我读过你的全部作品。作品是作家的内在星空,读过,就不仅认识,还是熟识。我和李密认识的年头,该和他写《陈情表》时的岁数差不多吧?这是货真价实的老友了。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
彭山县属眉山市,眉山有苏东坡,这奠定了一种美,也奠定了一种温度和好整以暇的气质。东坡的厉害,在于个性强却又通达人情,活得诗性,且能用细节之绚烂抵抗人生之大灾。比较起来,李密就过得太苦了。身苦,心也苦。不过,一国一族,总有些人是要受苦的,他们在贫苦、辛苦和苦厄中,参悟生命,自觉承担,缔造出源头性的文化因子。自汉武帝始,孝由家庭伦理延伸至社会和政治伦理,到李密写《陈情表》时的晋武帝,更是强力推行这种伦理,以孝命名的村社山水,由此遍布国中。当孝成为准则,就成了孝道。孝道是个延展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一家,到两家,到三家,到千万家,如此升华为价值观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在这方面,李密是作了很大贡献的。
仲秋时节,雨气蒙蒙,而眼前身后,光影婆娑,整个彭山,如起伏的园林,低处大河奔流,高处竹木葱翠。李密故居在保胜乡龙安村,倾斜的坡地上,村道、房子错落有致,干净整洁,左面崖壁,刻满字画,都与李密有关。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人只有在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照中,才能内心丰盈,从而迈过自我隔绝和自我枯萎的"现代化陷阱”。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
彭山是个孕育传说的地方,远近闻名的彭祖,活了将近800岁,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突破局限的表达。传说还是一种想象力,是深具可能性的预言,比如张献忠沉银地,多年来也是传说,但考古将传说变成了历史——曾经的事实:沉银处就在彭山江口镇河段,而今已发掘出 5 万多件文物。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定有传奇的精神在,这传奇的精神,既是勇猛精进,也是笃定持守。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在李密的时代,孝已可归为传统文化,他以对传统的尊重和身体力行,以一篇《陈情表》,既感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苏东坡,还感动了后世的我以及亿万国人。从文学角度,陈情与感动,是文学的根,《陈情表》根深而叶茂,因此成为千古名篇。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陈情”一词,既指李密的《陈情表》,也指作者的真诚表达B.“我”最初只感受到《陈情表》的语言美,后来才理解内涵与意义。
C.李密 44 岁时依旧不肯出去做官,因此作者认为“李密始终是个孩子”。
D.作者游历彭山后对李密的“陈情”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他更加推崇。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分享甲骨文”孝”字的构形,生动地展现了李密对祖母的“孝”
B.“欢喜心如风拂柳”比喻形象贴切,突出了作者来到彭山的兴奋与自?
C.彭山人表现出的“样和““充实”从侧面反映了李的伦理观对家乡的影响
D.文章把传说中的彭祖与真实的李密对比,强调了李密才是彭山最大的传奇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这句话的理解。(5分)
七、本大题 3 小题,共 75分。
21.读烹饪专业的小明喜欢研究美食,曾在烹饪比赛中获奖。他计划毕业后去酒店当厨师,父亲却认为做厨师没前途。请以小明的身份。给父亲发一条短信。说服父亲同意自己的职业追求。要求:理由充分,语意连贯,表达得体,不少于 80字(含标点篇号)。
22.新华职业技术学校拟派202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王海、陈丽、林字轩于2023年1月17日到南珠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筑梦推普支数”志愿活动,请以学校名义拟一份介绍信,与对方接洽活动事宜。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语言得体。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邢小颖,苦练技能,毕业时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任教。进入清华后,她连续七年荣获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实践教学特等奖和一等奖。她着力将专业领域“大国工匠”元素融入课堂,用"工匠精神”感染学生,让他们体悟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自豪。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 700 字以上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答案】B.【解析】A:qiào\qiào kuò\guō biàn\pián:B:qī\xīnì\ní è\wù:C:huī\huì hé\hé lěi\lěi:
D:piāo biāo guāng\kuàng pǐ\pǐ.
2.【答案】A。【解析】B:栋梁:C:长盛不衰:D:兵荒马乱。
3.【答案】C.【解析】A选项应把三个“她喜欢”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因为是并列分句:B选项“三农问题”后面的冒号应该改为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和话题转折的作用:D选项书名号使用错误,应改为双引号“T”。
4.【答案】C.【解析】爆发是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暴发是指突然发作。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叫做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昆虫的幼虫脱皮后,增大体形或变为另一种形态。也比喻人的品质变坏,腐化堕落。“只要……就”表示条件唯一,“只有……才”表示条件不唯一。故选C。
5.【答案】C.【解析】A选项“不负众望”是指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这里用于取得好成绩,用法正确:B 选项“强人所难”指的是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此处用法正确。C选项“良莠不齐”是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一般用于形容人,此处用于形容商品,使用不正确;D选项“脍炙人口”原义是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此处用法正确。
6.【答案】D.【解析】A 选项成分残缺,“实施”缺少宾语,应当在“体系”后加上“的措施”;B选项,指代不明,文中的“他”可以是小明,也可以是小李,产生歧义。C选项搭配不当,“数万名和“人群”不搭配。故选 D.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随时可以摘下来”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有问有答,应当是设问。连用三个“冒”是反复。故选B.
8,【答案】D.【解析】根据横线后面的句子可知,本文段介绍盘状捕虫器里的腺毛,首先提到腺毛这个话题,所以 3 为句首,接着介绍腺毛的结构,5 紧跟在 3 后面,根据“当”“与此同时”“也”可以得出142在一起,因此顺序为35142,故选D。
二、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9.【答案】B
【解析】A项:从第一自然段可知,没有比较,两者兼有。“古人进饮,非常讲究环境气氛,饮酒追求热烈的氛围,而饮茶则重在清静的环境。美妙的环境,有自然天成的,也有人为铺设的。”;B 项:由第2段可知,作者写唐寅的《品茶图》和吴友如的《画谱》,是为了证明古人饮茶时,注重所的选择,讲究清幽雅致的环境;C项:由第④段可知,南宋后期,对花品茶不再是“杀风景”,传统观念有了改变,“这时不仅可以对花饮茶,茶人还以花香发茶香,制成了花香茶”,选项属于强加因果:D项最后一自然段,“平民百姓也像文人们一样,可以居家品茗,他们还可以到茶馆去品茗”可知,平民百姓并非没有追求。
10.【答案】A
【解析】由第③段可知,唐朝视对花饮茶为“杀风景”,王安石也告诉他的兄弟王安国“千万别在金谷园赏花时去煎茶”,认为花香会妨碍品味茶香,故A项中“花香袭人”是错误的。
11.【答案】B
【解析】A 项:原文没有提到茶叶品质:C 项:由⑤段可知,“茶寮饮茶”,感受“竹里飘烟”,夜里品茗,享幽静之气,两种品茶方式都是古人认为的雅致行为,并无比较意;D 项:文章引用颇多,资料翔实;语言清新雅致,和古人的饮茶风格相映成趣:整篇文章具备知识性、实用性。选项中关于文章“用语轻松活泼”
的说法错误。。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7分。
12,【答案】D.【解析】与:协助
13,【答案】A.【解析】A.觞的本义是古代盛酒器,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饮、喝。B."也”表判断,正确。C.“以之报平公”,省略了宾语。正确。D.“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该是“其之谓晏子也”。正确。
14,【答案】D.【解析】文章没有提到晏子有带兵打胜仗的能力。
15,【答案】(1)译文:“晋国是大国,(派人)来观察我国政局,如今你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将怎么办呀?(2)译文:范昭的为人处事,并非粗俗不懂礼,只是想试探一下我们君臣的虚实,所以拒绝了他。
四、本大题 2 小题,共 8分。
16,【答案】(1)“伤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追忆往事倍觉伤感: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想念好友白居易,感到伤怀:②因再也回不去的从前而倍加伤感:想起往日同科及第心意相通,正当年少意气风发,对比现实伤感满怀:③宦海沉浮倍觉世路艰难:诗人做官二十年来人生起落无常,日渐年老竟被贬他乡,壮志难酬:④劝勉好友勿失信心:劝慰朋友和自己,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感到迷惘。
(2)尾联“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劝慰朋友和自己,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感到迷惘。诗人回想起两人过往同科进士意气风发的美好往事,对比现实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尽管现实不堪,但仍劝勉好友勿失信心,却对前途感到迷茫。诗人用疑问语气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理,直接抒发内心的迷惘困惑之情,表现出志士失路、才人沦落的悲哀。
五、本大题 1 小题,6 分。
17.【答案】(1)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2)山不厌高 天下归心(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六、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
18,【答案】C.【解析】C选项在原文中“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
可见,作者认为李密为祖母侍奉汤药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不肯出去做官。
19,【答案】B。【解析】A选项在"李密以孝闻名,《陈情表》以孝动人,"孝"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汉字的母字,“老”之下一“子”,“子”紧贴“老”,代表晚辈对老人的扶持。李密对祖母,侍奉汤药,
"未曾废离”,是一辈子的孩子。"的论述中,我们可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是错误的,从段落“因此,来到川西彭山,得知他是彭山保胜乡人,欢喜心如风拂柳。也不是激动,只是心里一亮。是烛光的那种亮,外面的世界退去,只照见两人和两人的秘密。"中可知,作者并不是因为来到彭山而欣喜而是因为彭山成为了李密和作者的沟通的桥梁而欣喜。C选项在倒数第二段中“我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只悉心察看当地百姓的脸,都安宁祥和。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两个字;充实....由此扩展,家庭伦理便成为家国伦理、万物伦理,人也因此走出小我,成为大写的人。”由此之后论述的便是李密的伦理观。D选项从最后一段“在我看来,李密是彭山最大的传奇。他用真实书写了传奇。可知是正确的。
20,【答案】①"痛苦不是你一个人的”表面是指痛苦不只是自己一个人才有,别人也会有。2在文章结构中是过渡句,在文中既承接上文作者失去母亲,家人也一样痛苦的内容,又能衔接下文作者体会李密人生痛苦的心情,从中能再度表达作者和李密之间的共情。
七、本大题 3 小题,共 75分。
21.【答案】爸爸,感谢你对我的关怀,但是我学习烹饪专业,我热爱着这个专业并且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在比赛也曾拿过奖项,请您相信我,我在这个行业中一定能有所成就。
22.【答案】
介绍信
尊敬的南珠镇中心小学:
兹介绍我校 2021 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王海、陈丽、林宇轩于2023年1月17日到贵校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筑梦推普支教”志愿活动,请予接洽。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