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贡品/口供
膝盖/油漆
济南/人才济济B.船舶/停泊
灯芯/花蕊
鞭炮/如法炮制C.掰开/分辨
裁缝/栽种
艾草/自怨自艾D.鼻孔/卑鄙
啤酒/脾胃
吭声/引吭高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票券
抱负炽热
闲情逸致B.寒暄
枢扭赝品
唉声叹气C.竞争
睿智枯燥
流言非语D.端详
通襟迁徙
入不付出
3.下列选项是四则“寻物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B.昨日鄙人在电教室遗失一个灰色单肩挎包,如有知其下落者,请速联系,定重谢。
C.本人上周在学校南苑食堂不慎丢失学生卡一张,希望拾到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本人昨日于图书馆阅览室丢失《人间草木》一书、期盼拾到者壁还此书,感激涕零。
A.哪位同学错拿了放在体育馆储物柜的黑色羽毛球拍,恳请高抬贵手交还,感微不尽。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2)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大门的金钥匙。
(3)研究表明,虽然一些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仍具有 ,但是使用过期药物极有可能弊大于利。
A.留传 开启 效率
B.流传 开启 效力
C.留传 启迪 效力
D.流传 启迪 效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他的著作被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
B.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升高,湖面涣然冰释,草木萌发,一切都生机勃勃。
C.你了解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鳞半爪。而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你并不了解。
D 抗战名城台儿庄发生了翻天澄地的变化,如今成了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中华老字号”王星记扇业展示的传统工艺和创新扇艺,观者惊叹不已。
B.随着“互联网+回收”技术和设备日益成熟,废弃的空瓶不再是只能扔进垃圾箱的“废品”
C.中国北斗系统已得到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等国际组织的认可,可为全球提供免费搜索救援服务。
D.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座中式花园——“徐志摩花园”,近日落成,同时举办了“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屋左有田,种豆种瓜;屋右有池,养鱼养虾。
②如果有人问我愿不愿意为祖国献出自的青春年华,我的回答是: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③两条腿像被积雪吸住了,足行千斤重,每迈出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
A.①对偶 ②设问 ③比喻
B.①排比 ②反复 ③比喻
C.①对偶 ②反复 ③夸张
D.①排比 ②设问 ③夸张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些内容织在一起,构成了唐人笔下层次丰富的重阳诗景。
①诗中既有簪菊、饮酒。祈愿长寿康宁的欢宴乐事
②这些诗篇主要以登高抒怀、思亲念远,以及浓郁的生命意识,悲秋情怀为主题
③重阳节俗称九日。到唐代成为重要的节庆之一
④也有游目骋怀的美好情志和怀乡念远的伤感遗憾
⑤特定的时序特点和节日氛围,催生了丰富的重阳诗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⑤③①④②
D.⑤③①②④
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 9-11 题
你为什么会跟着别人打哈欠
①清晨地铁上,一个人打了个大大的哈欠,几秒钟后,对面的人也开始打哈欠。然后,哈欠像病毒一样,在整个车厢中此起彼伏。这就是生活中哈欠的传染——看到别人打哈欠,明明自己并不困,也会不由白主地跟着打起米,但究竟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呢?至今也还没有统一答案。
②最近,英国研究人员招募了 36 名成年志愿者,让这些人观看打哈欠的视频,要求一组人控制住不打哈欠,而对照组可以随意打哈欠,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持续记录志愿者打哈欠的次数,并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测量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结果显示,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
③研究人员说,打哈欠的信号会自动触发大脑运动皮质的原始反射,被哈欠传染属于一种“模仿现象”,即不由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为或语言、机械重复特定动作或语言,这种模仿特性也是原始人融入集体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模仿同样的动作来表达共同属性,就可以避免树敌。
④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猫、狗、鸟等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发生。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
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辨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会为同类的痛苦而痛苦,快乐而快乐,因此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⑤2007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一项研究观察了24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和25个正常的孩子观看打哈欠视频后的反应,结果显示25个正常的孩子在看完视频后更容易打哈欠,而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却在看视频前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打哈欠传染与移情能力的关系,就好像是看见别人摔了一跤,你也会叫一声“哎哟”表示感同身受。所以,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人,很可能不太受到哈欠的传染,而这些人也往往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⑥然而也有专家认为打哈欠传染并不是移情,而是一种“情绪感染”。心理学家陈巍以观看影片《侏罗纪公园》为例闸述了情绪感热的特点:当霸王龙快要咬到主角的腿时,观众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腿往回缩。这表明观众似乎感觉威胁是针对他们的双腿,因此使他们相应地“开始产生行为”。
⑦陈巍介绍,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并不包含对情境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理解,即在当个体知觉到客观事物的状态时,一种特殊的自然反应便产生了。“打哈欠作为一种对他人状态的直觉反应,让人们体会到了其他人的感受,如压力、焦虑,无聊等。所以,确切来讲,打哈欠传染行为应该被视为情绪感染而不是移情。”
⑧此外,还有人指出,打哈欠传染是心理学中的马纳姆效应,即从众心理。其实人类一直都在寻找自己,但却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譬如,与人交谈时,对方习惯性翘二郎腿,你平时不这么做,但看到别人这么做,也无意识地翘起二郎腿。打哈欠传染可能也是如此。
(选自2017年11月17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能解释“打哈欠会传染”的原因的一项是(
A.是一种“模仿现象”,人们有意模仿别人打哈欠来表达共同属性,以融入集体。
B.受“移情作用”影响,人们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
C.是一种“情绪感染”,即人们知觉到他人打哈欠的情绪状态时的直觉反应。
D.是一种“从众心理”,人们容易受到周围影响,把他人打哈欠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10.下列有关“打哈欠会传染”的观点,符合文意的项是(
A.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增强后,人们就控制不住,要打哈欠。
B.打哈欠传染不是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独有,很多动物都会这样。
C.打哈欠传染是复杂的社会行为,与“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有关。
D.沟通与社交能力不足的人,不善于替别人着想,就不太受到打哈欠的传染。
11.下列关于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日常生活现象开头,引出“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的话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⑤段中“一定程度”“很可能”“往往等词语,体现了交章语言运用的严谨性。
C.文章善于举例说明,通俗易懂。如⑧段用“翘二郎腿”的例子来解释马纳姆效应。
D.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沟通与社交上能力不足的原因。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震仲字革父,成都府人,早负气节,雅有志当世。登浮熙二年进士第。知同州新井县,以惠政闻。
辟兴元府通判,权大安军。吴曦叛,素闻震仲名,驰檄招之,震仲辟疾不行。时军教授
史次秦亦被檄。谋于震仲,震仲曰:“大安自武兴而来,为西蜀第一州。若首从其招,则诸郡风靡矣。顾力不能拒,义死之。教授非城郭臣,且有母在,未可死,脱去为宜。”因层次秦曰:“吾死,以匹绢缠身,敛以小棺足矣。”曦遣兴州都统司机宜郭鹏飞代震仲,趁其行益急。鹏飞实震仲,终饮不见颜色。归舍,然烛独坐,夜漏至三鼓,呼左右索汤,比至,震仲饮毒死矣。次秦如其言,敛而置于萧寺,国郡为之流涕。
震仲之未死。先遗家人书曰:“武兴之事,从之则失节,何面目在世间?不从祸立见。
我死祸止一身,不及妻于矣,人孰无死。死而有子能自立,即不死。”自震仲死,蜀之义士感慨奋发,始有协谋诛逆者。明年,曦伏诛,蜀帅安丙、杨辅以闻,赠朝奉大夫、直宝谟阁,官二子,表其里曰义荣,吴猎宣谕西蜀,为之请庙与谥,名其庙旌忠,谥曰节毅。
(节选自《宋史》)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辟兴元府通判 征召
B.因属次秦曰 归属
C.比至,震仲饮毒死矣 等到
D.次秦如其言 遵从
1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阖郡为之流涕”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驰檄招之
B.震仲之未死
C.武兴之事
D.蜀之义士感慨奋发
1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杨震仲早年有志向。淳熙二年考中进士,在阆州任职期间因惠政而闻名。
B.杨震仲能为他人着想,在危急关头,他建议史次奏最好还是离开。
C.杨震仲重名节,他被叛贼吴曦拉拢时以生病为由推托,后以死明志。
D.杨震仲的死激励了蜀人,蜀帅杨轴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并请赐予谥号及为他建庙。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死,以匹绢缠身,敛以小棺足矣。(4分)
(2)人孰无死,死而有子能自立。即不死。(4分)
四、本大题 4 小题,共 17 分。
赴巴南①书情寄故人
[作者]柳长卿(唐)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
【注】①南巴:本作“巴南”,唐代的县名,在今广东省茂名市,是诗人被贬之路。
16,(1)请概括诗中南巴之地的特点(2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五、本大题 1 小题,共 6分。
17.填充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六国破灭, ,战不善, ,(苏洵《六国论》)
六、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
六、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
高原雪高洪波
①北京连续一个月的大热,据老辈人说,这种大热在1947年那一年发生过,以后就再没碰到过——这么说来,半个世纪一次的酷暑,一被我一不小心赶上了。
②北京大热,大热到什么程度?火笼?蒸锅?还是湖北女作家池莉形容武汉那样:一群人浸在游泳池里听首长的报告?太夸张了,首长虽然爱作报告,但他面对一群赤裸裸的听众和浮在水面上的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头颅,那感觉肯定好不到哪去。
③池莉笔下的武汉,是五六十年代的武汉,还没有冷气和空调,“灵台无计逃神矢”,只好浸泡在水中以避酷暑。北京这次持续高温,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午时分电视台的记者到某路口的交通岗,警察同志正挥汗如雨地指挥交通。记者把温度计拿出来,放在警察脚下一测,乖乖,水银柱“噌”地蹿上去,摄氏五十多度!
④人在这种高温下生活,您怎么能不浑身冒汗出徘子!然后念叨一个字:烦。
正烦着的时候,电话铃响了,一听,是云南一位朋友的声音,忙打听昆明热不热?这位仁兄一笑,说我们这里很凉快,一早一晚还得穿毛衣。
⑤你说气不气人!
⑥为了安顿自己被高温烤炙得焦躁的心情,放下电话便琢磨让自己凉快的事,一下子想起了云南的雪,三月雪,这是一种意识流,超越时空的本能。
⑦云南的雪,雪片不像北方那么大,有几分细碎,落在地上之后很快就融化成湿漉漉的雪水,从雪花到雪水的过程,十分短暂,也许因为三月的云南地气已很是温暖的缘故吧?⑧雪如果再起劲地落上几个时辰,地面的热气渐渐被雪花们的努力所遮掩,你会发现一
层浅白从天空铺下来,先是染白了绿色的松树、黄色的土墙、黑色或红色的屋顶,高傲的公鸡尾巴似的竹子们,也禁不住弯下了腰,翠绿的竹叶托住高天的白雪,格外有一种楚楚动人的风韵。在雪花的侵袭下,较冷静也较倔犟的恐怕要数仙人掌了,它们举着自己尖刺密布的巴掌,不客气地—一刺破雪花的身躯,一阵风吹过,雪花们委屈地从仙人掌上滑落,也许这种相逢本来就是季节的错误。
⑨雪花们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当傍晚时分暮色被白雪裹挟而至时,浅白的颜色渐渐变成银灰,再过一会儿,银灰色也消失了,一种朦朦胧胧乌乌涂涂的色调掩上来,远处的村落先亮起一星灯花,继而是一片灯火,夜色与雪色借助于迷离的灯光,显出了高原特有的别一种神秘,而寒意与凛冽,也就在这时浮动在夜空,你踩着薄薄的一层积雪走向远方,每一个脚印,都提醒你这是一场罕见的雪,高原三月雪。
⑩这当然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三月雪不同于冬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一种表现,成心跟人们过不去。联想起北京七月间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下意识地,我想起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种种无奈,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不言的惩罚。
然而拿高原雪来抵御京都暑热,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却是我本人的专利,在写出“高原雪”的同时,屋外竟掠过一席凉风,甚至有几丝雨意,焦灼的心境,渐渐地复归于清凉。
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选自《名家名篇精短散文》)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池莉笔下武汉人“浸泡在水中”的现象,表现了人们在酷暑下的无奈。
B.作者因酷暑而心情焦躁,云南朋友的电话,引发了他对高原三月雪的回忆。C.作者说三月雪是老天爷恶作剧的表现,说明了三月雪和北京七月的酷热都让他烦躁。
D.“气温异常不过是小小不言的惩罚”,隐含了作者对环境问题的担优和思考。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者用温度计测出地面摄氏50多度,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交通警察的爱岗敬业。
B.雪花继续飞舞,降落,随心所欲地栖息在自己可心的地方”一句。用拟人手法写出雪花的自由、潇洒。
C.文章把高原雪描写得富有情致,表现了作者渴望以雪的清凉来抵御暑热的心理。
D.文章采用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切深沉。
20,文章以“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七、本大题 3 小题,共 75分。
21,你的好友王芳在学校书店预订了门10套《写作指导》,原是今天交钱取书,因有急事不能前往,委托你去书店帮她交钱拿书。并为她再预订30套《阅读指导》,一周后取书。请你用一段话,向书店主杨先生表明王芳的意图。要求:语意明确,内容完整,表达得体,不超过 80 字。(7 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8分)
学校组织学生1月9号到博物馆参观,可是1月7日王明同学生病了,请你根据下面的医院诊断证明,以王明的身份给班主任梁老师写一张请假条,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表达得体。(7分)
XX 市第一人民医院
患者姓名:王明
性别:男
年龄:17
患者症状:一天前开始呕吐、腹痛、腹泻
诊断结果:急性肠胃炎
建议:休息 3天
医生:XXX
日期:x年1月 8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文章。(60分在网络平台上,娱乐明星上传一张照片或发一条信息,立刻引来大常网友围观。关注度非常高。
近年来,科学家,医务工作者,大国工匠,人民弟子兵,快递小哥在各行各业。突出作出贡献的劳动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崇。
对以上现象。你有什么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C【解析】A:gòng\gòng xī\qī jī\j1:B:bó\bó xīn\ruǐ pào\páo:C:bāi\biàn cái\zāi ài\yì;D:bí\bi pí\pí kēng\háng
2.A【解析】B:枢纽:C:流言蜚语;D:入不敷出
3.C【解析】A:高抬贵手用于恳求别人饶恕或宽容,在此语境不符;B:鄙人,谦辞,对人称自己。在此语境不符:D:璧还,敬辞,用于退还东西。在此语境不符
4.B【解析】“留传”是遗留下来传给后辈;“流传”是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开启”是打开,开导:“启迪”是启发,引导。“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力”是出力或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
5.B【解析】A.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B.意思是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矛盾、风波完全消除,也可比喻疑团解除。C.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D.意思是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6.C【解析】A:缺少介词,在观者前加一个使:B:搭配不当,“设备”与“成熟”无法搭配;D:缺少主语,缺少举办了“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的主语
7.C【解析】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反复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8.B【解析】③作为领属地位,提出重阳节的话题,⑤作为过渡句,从节日过渡到诗句,②提出诗篇的主题。①④中既有….也有..的关联词,所以排序是③⑤②④①
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9.A【解析】“模仿现象”是一种生理机制,不是原因
10.C【解析】A.从“人们被哈欠传染的倾向各不相同,大脑运动皮质的兴奋程度与打哈欠的迫切程度密切相关,通过人为刺激增强运动皮质兴奋程度,可以增强打哈欠的冲动。”可知,是增加冲动,而不是直接打哈欠:B.“打哈欠不是人类的专利,猫、狗、鸟等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相互传染却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发生。”可知,打哈欠传染不是高级灵长类动物所独有:D.文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11.D【解析】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提及,无法推导出选项。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7 分。
12.B【解析】属:嘱托
13.A【解析】题目中之:代词,代他A.代词,代他;B.宾语前置标志:C.结构助词,的D.结构助词,的
14.D【解析】蜀帅杨轴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吴猎向西蜀发布通告,为他建庙和封谥号。
15.(1)我死后,用一匹布绢包裹我的身体。把我放进一口小棺材(埋葬),我就满足了。
(2)人谁没有一死。死了之后有孩子能够自立,就算没有死。
四、本大题 4 小题,共 17 分。
16.(1)巴人多;瘴气多;偏僻;远离政治中心。
(2)“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栽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这两联的大意是“天在哪里呢?明镜也怜焖愁容满面的我。写信想向谁傾诉呢?(我伤心到)没有眼泪可流。”诗人来到南巴做官,这里瘴气多,环境荒解。又远离政治中心长安,生活极不适意。身边更没有亲朋好友可倾诉衷肠。最后两联中“直道天何在”“裁书欲谁诉”用了两个问句,以及“愁容镜怜,运用拟入的修辞沓转盛手法,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官之后内心的愁怅痛苦、孤独寂寞之情。
五、本大题 1 小题,共 6分。
17,填充下列古诗文中孔雀的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六、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
18.C【解析】从最后一段可知,3 月雪让作者焦灼的心境渐渐复归于清凉,并没有让他烦躁19.A【解析】这一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北京炎热的天气20.①文章以“遥远的高原雪,还在落着吗”结尾,呼应“高原雪”,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②文章以“还在落着吗?”一个问句结尾。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对“云南的三月雪”有了想象的空间。③表达了作者对高原雪的喜爱和美好回忆。
七、本大题 3 小题,共 75 分。
21.杨先生,您好!我的好友王芳在书店订了10套《写作指导》,因有急事不能前来取书。
特委托我帮她交钱并预定 30 套《阅读指导》,一周后取,谢谢!
22.请假条
尊敬的梁老师:
昨天我出现呕吐、腹泻家、腹痛等症状,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并建议休息3天,特向您请假3天(1月8口——1月10日),因此不能参加1月9日博物馆参观的活动。恳请批准!
附:医院证明
此致
敬礼!
学生:王明
2022年1月8日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