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中国古代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 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 )

A.“私塾”

B.“太学”

C.“私学”

D.“乡学”

2.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 )

A.《普通教育学》

B.《民本主义与教育》

C.《爱弥儿》

D.《大教学论》

3.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巴甫洛夫

B.巴班斯基

C.皮亚杰

D.维果茨基

4. 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这些规定指的是( )

A.学生的身份

B.学生的法律地位

C.学生的义务

D.教师的义务

5.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

A.数量和质量

B.规模和速度

C.人才培养规格

D.公平与效率

6.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除了受教育权之外,还有(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权

7.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

A.授受关系

B.平等关系

C.促进关系

D.交往关系

8. 有的人认为人的心灵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这种观点属于( )

A.白板说

B.开放式教育

C.发生认识论

D.多因素作用论

9. 1989年ll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旨在体现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的公约。这个 公约叫做( )

A.《学生权利公约》

B.《学生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公约》

D.《儿童保护公约》

10.如果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我们就说这个测验有(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1.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最主要贡献的学者是( )

A.舒尔茨

B.斯特鲁米林

C.凯恩斯

D.于光远

12.在现代社会,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13.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动力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代孟子所持的观点是(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会合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在人的发展中,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替代的关系

C.主客体的关系

D.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6.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 “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__________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这一教育目的观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伦理本位论

D.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统一论

17.在以下所罗列的基本原则中,哪一条原则不属于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的核心精神?(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无歧视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儿童优先原则

18.在我国,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作出具体规定的是( )

A.《义务教育法》

B.《宪法》

C.《教育法》

D.《教师法》

19.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制约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儿童、学校

B.社会、儿童、知识

C.儿童、知识、学校

D.社会、学校、知识

20.教学计划是课程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应解决的中心问题是( )

A.教学科目的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0世纪20年代有研究者试图以实证的研究证明教育的经济贡献.但教育对生产力贡 献的认识,只有到了60年代,尤其是在__________理论形成以后,才真正引起注意。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______,是在社会实践过程 中实现的。

3. 人在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4.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__________作用。

5. 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__________。

6. 班级管理的目标管理模式核心是强调学生以__________管理为中心。

7. 一般而言,学校不能轻易地处分学生。处分分为警告、__________、留校察看、开除学籍。

8. 学生的品德是由__________四个因素构成的互动体。

9.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钻研教材,二是__________,三是制定教学进度 计划。

10.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和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科学技术对教育主要产生哪些影响?

2.简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3.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4.德育过程运用说服法应注意哪些基本要求?

5.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学生扬扬(化名),现为六年级学生,原来上课不专心,常捣乱,不完成作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五年级时新来了一位邱老师担任班主任,认为应该多鼓励扬扬,让他建立自信。所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对他表扬有加,尤其是在他有进步时,哪怕是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一段时间后,效果果然明显,扬扬对自己的行为已能有所控制,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但不久,扬扬又犯错误了,一是和许多劝他的同学吵上了,还说: “邱老师经常表扬我的。所以这次他也不会说我,我才不怕你们呢。二是在一堂课上他屡次不遵守纪律,经多次‘激励式’的引导无效后,邱老师进行了批评.扬扬竟离开教室扬长而去。” 请运用教育理论评析邱老师的教育行为。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中学德育方法中的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的方法?应如何正确运用这一方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略

2.D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大教学论》。

3. D 【解析】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维果斯基。

4. B 【解析】略

5. B 【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逮度。

6.D 【解析】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除了受教育权外,还有人生权。

7. A 【解析】师生在教育上构成授受关系。

8. A 【解析】略

9. C 【解析】略

10.B 【解析l如果一个测验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我们就说这个测验有效度。

11.A 【解析】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最主要贡献的学者是舒尔茨。

12.B 【解析】略

13.A 【解析】略

14.D 【解析】在人的发展中,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

15.D 【解析】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6.B 【解析】略

17.D 【解析】略

18.D 【解析】 《教师法》对我国教师角色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

19.B 【解析】儿童、知识、学校是制约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因素。

20.A 【解析】教学计划应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教学科目的设置。

二、填空题

1.人力资本 2.能动性 3.年龄特征 4.评价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6.自我 7.记过 8.知、情、意、行 9.了解学生 10.放任的

三、简答题 

1.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教师专业化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其基本特征包括: (1)综合性; (2)可操作性; (3)灵活性。

4.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5.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论述题

1.表扬与批评是学生评价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表扬是对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思想作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运用表扬与批评时要注意几点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围绕表扬与批评的认识与运用要求,对案例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2.(1)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2)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3)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奖励一般包括下述几种: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种处分。

(4)运用奖励与处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②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