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供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称为( )

A.职官学校

B.文士学校

C.宫廷学校

D.寺院学校

2.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学记》

3.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 )

A.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B.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4.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

A.学校文化

B.班级文化

C.管理文化

D.教育文化

5.个体身心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是( )

A.格塞尔

B.洛克

C.孟子

D.高尔登

6.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 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7. 初中阶段的教育,在认知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 )

A.感性认识

B.抽象思维

C.形象思维

D.学习习惯

8.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 生的变化结果,称为(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9.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在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学生和课程

B.教师和课程

C.学生和教师

D.手段和方法

10.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A.隐私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1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斯宾塞

B.洛克

C.麦克费尔

D.科波菲尔

12.在课程理论中.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叫( )

A.课程改革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13.在安排课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性质和特点,促进课程之间 的积极影响。防止消极现象的发生,这是安排课表的( )

A.迁移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适宜性原则

D.系统化原则

14.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 )

A.教育性

B.交往性

C.间接性

D.领导性

1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6.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 )

A.方法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内容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7.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中( )

A.情是关键

B.知是关键

C.行是关键

D.意是关键

18.德育认知模式的理论建设者是(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19.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A.维多里诺

B.拉伯雷

C.埃拉斯莫斯

D.夸美纽斯

10.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的班级管理模式叫( )

A.集体管理

B.平行管理

C.常规管理

D.民主管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_________ 》。

2.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有四种基本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 分、__________ 成分和理想成分。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仅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还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 方面,其中有些是 __________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4.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是通过发挥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 用和__________作用得以实现的。

5. 《__________法》规定: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6. 教学大纲又称__________,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__________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8.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 __________ 法。

9. 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把课分为单一课和__________ 课。

10.班主任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和研究学生 __________以及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4.简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几个阶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师生的教学关系和人格关系。

2.阅读下文后,请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并结合实际,论述科学技术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科学是活跃的、革命性的,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对社会的传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着社会的习惯领域,又促成其革新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根据文献记载,古代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供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称为宫廷教育。

2. D 【解析】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学记》。

3. C 【解析】略

4. A 【解析】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5. B 【解析】洛克是个体身心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6. A 【解析】略

7. B 【解析】初中阶段的教育,在认识方面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8. C 【解析】略

9. C 【解析】教育任务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和教师。

10.D 【解析】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权力是受教育权。

11.A 【解析】略

12.D 【解析】略

13.A 【解析】略

14.A 【解析】略

15.D 【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反映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6.B 【解析】略

17.C 【解析】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四要素,其中“行”是关键。

18.C 【解析】皮亚杰是德育认知模式理论的建设者。

19.C 【解析】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20.C 【解析】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经常性活动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填空题

1.大教学论

2.价值

3.发展水平

4.评价

5.未成年人保护法

6.学科课程标准

7.教学原则

8.演示

9.综合

10.群体关系

三、简答题

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缺点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4.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人物,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不同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四、论述题 

1.(1)教学关系的表现有三:其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其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其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关系的表现有二:其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其二,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2.(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有三: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有四: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第二,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