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 【 】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教育组织形式

D.教育影响

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3.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的 【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中庸》

4.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价值 取向属于 【 】

A.伦理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5.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 【 】

A.政治思想的教育

B.政治立场的教育

C.思想道德的教育

D.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

6.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比,教育制度具有 【 】

A.客观性

B.取向性

C.任务性

D.强制性

E.历史性

7.历史上通称的“六三三”制即是 【 】

A.壬寅学制

B.葵卯学制

C.壬子——葵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 【 】

A.有目的的培养人

B.有专职教师

C.有专门的教学场所

D.有特定的教学对象

9.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蜡烛形象

D.人格形象

10.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 【 】

A.古德

B.赫钦斯

C.巴格莱

D.斯宾塞

11.从教学理论角度考察,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是【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学科知识

12.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行为时的“过程模式”研究取向主要代表是 【 】

A.失范说

B.目标说

C.控制缺乏说

D.标签论

13.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 【 】

A.效度

B.区分度

C.信度

D.难度

14.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 】

A.调查

B.实验

C.经验总结

D.个案研究

15.在教育研究中,结构性观察也称为 【 】

A.参与式观察

B.变换式观察

C.定性观察

D.定量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E.地理起源说

17.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正向功能

B.个体功能

C.显性功能

D.社会功能

E.隐性功能

1B.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 】

A.思想

B.政治

C.经济

D.文化

E.体育

19.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主要可以通过 【 】

A.师范教育

B.家庭教育

C.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D.在职培训

E.自我教育

20.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 【 】

A.独立性

B.选择性

C.调控性

D.创造性

E.自我意识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显性教育功能

22.教育目的

23.义务教育

24.课程标准

25.操行评定评价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第小题6分,共36分)

26.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

27.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

28.简述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9.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0.简述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试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3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D】教育子系统的三个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2.【B】我国的学校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商代。

3.【B】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应为B。

4.【C】考察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

5.【C】参考德育的含义。

6.【ADE】教育制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此题不应出现在单项选择。

7.【D】“六三三学制”即是我国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8.【A】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

9.【A】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10.【D】记忆考察题,答案为D。

11.【A】参考陈述性知识的含义。

12.【D】过程模式主要是以“标签论”为代表。

13.【C】参考信度的概念。

14.【A】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15.【D】参考定量观察的含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ABCD】参考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17.【BD]正向功能是按作用的方向划分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是按作用的呈现形式来划分的。

18.【BCD】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19.[ACDE]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示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自我教育。

20.【ABCDE】参考学生主体性的内容。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由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2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盼要求和指向。

23.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4.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5.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答: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27.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8.答:(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29.答: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30.答:(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 指挥系统。(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无论哪一类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选择文化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以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已经暗含了教育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实现了对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教师的科研活动、研究性 教学、师生的创作、科研论文的指导与撰写等都直接创造着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2.答: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都说明,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要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就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首先,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再次,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