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情境中的    【  】 

A.学生与教师   

B.学习

C.教师与教学   

D.学与教

2.下列属于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的是    【    】

A.教学   

B.教育

C.课   

D.学校教育

3.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的,该书出版的年份是    【    】

A.1803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3年

4.下列作品中,布卢姆的代表作是    【    】

A.《教育目标分类》   

B.《教育心理学》

C.《学习的条件》   

D.《教育过程》

5.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称为个体    【    】

A.价值化   

B.人格化

C.社会化   

D.差异化

6.学习的意义表现在    【    】

A.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B.获得好的成绩

C.适应社会发展   

D.个体生活的需要

7.认为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的心理学家是    【    】

A.艾里克森   

B.皮亚杰

C.柯尔柏格   

D.马斯洛

8.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是指发散思维中的哪项特征?    【    】

A.变通性   

B.流畅性

C.独创性   

D.独立性

9.下列不属于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的是    【    】

A.低耗性标准   

8.可能性标准

C.价值性标准   

D.细致性标准

10.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生学会先敲办公室的门,然后应声而入,最后称呼老师”属于    【  】

A.信号学习   

B.连锁

C.概念学习   

D.原则学习

11.下列属于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是    【    】

A.团队组织   

B.学习小组

C.学生宿舍的寝室   

D.班级中的“团伙”

12.关于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的关系的实验研究,是l968年进行的,实验的主持者是    【    】

A.罗森塔尔   

B.史莫克

C.奥苏贝尔   

D.古德

13.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是一项关键性因素的是    【    】

A.强化   

B.刺激

C.反应   

D.评价

14.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是    【    】

A.直接传递   

B.间接传递

C.循环传递   

D.辐射传递

15.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儿童学唱《我爱北京天安t-J>>虽不懂其全义,但通过言语联想可掌握,这属于哪种学习?    【    】

A.多重识别学习  

B.言语联想学习

C.信号学习   

D.概念学习

16.在充实制教学策略中,扩增教材或作业的分量而不增加难度的方法是    【    】

A.原则充实   

B.水平充实

C.垂直充实   

D.弹性充实

17.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是    【  】

A.一般性组织者   

B.比较性组织者

C.陈述性组织者   

D.概括性组织者

18.发散思维的三项特征是    【    】

A.间接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B.变通性、灵活性和流畅性

C.概括性、间接性和变通性 

D.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19.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的需要是    【    】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20.以下不属于教学策略设计内容的是    【    】

A.课的划分   

B.教学顺序设计

C.教学活动设计   

D.课的内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l5空,每空l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和_____。

22.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_____和水平迁移。

23.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和_____。

2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经历着四种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5.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主观能动因素。

26.荣格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即_____和_____的心理类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7.凯勒计划

28.认知结构

29.高原现象

30.头一尾梯度

31.罗森塔尔效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33.简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

3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5.简述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36.简述加涅的指导学习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7.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

38.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D】[解析]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主要涉及的是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2.【C】[解析]略

3.【C】[解析]略

4.【A】[解析]B、C、D三项的作者分别是布鲁纳、加涅、奥苏贝尔。

5.【C】[解析]见“个体社会化”的定义。

6.【A】[解析]学习的意义包括: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7.【A】[解析]艾里克森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以精神分析的原理为基础。他强调心理社会性的发展阶段。

8.【A】[解析]发散性思维有下列三项特征:(1)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2)独创性。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3)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9.【D】[解析]教学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10.【B】[解析]连锁即训练学生将一系列从刺激一反应联结获得的习惯连锁起来,成为连锁行为。

11.【D】[解析]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大多由2—7人组成,如班级中的“团伙”等。

12.【A】[解析]罗森塔尔于1968年主持了教师期望和教育效果的关系的实验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室里的期望效应。

13.【B】[解析]刺激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因素。

14.【B】[解析]迄今为止,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仍是间接传递。所谓“间接传递”,就是指知识传 递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媒体)进行。

15.【B】[解析]言语联想是指言语的连锁行为。言语联想需要以动作连锁为基础,特别是当12读或书写时,而字词与声义的连锁便是典型的言语联想学习。

16.【B】[解析]充实制教学策略的方式主要有:水平充实和垂直充实。水平充实的特点是扩增教材或作业的分量而不增加难度,垂直充实的特点是增加难度较深的教材或作业。

17.【B】[解析]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种为陈述性组织者,指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的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识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

18.【D】[解析]发散思维的三项特征是变通性、独创性和流畅性。

19.【B】[解析]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于三种需要:认知的需要、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20.【D】[解析]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教学策略设计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

21.【变通性 独特性 流畅性】

22.【垂直迁移】

23.【观察法 调查法 临床个案法】

24.【字面理解 解释的理解 批判性理解 创造性理解】

25.【遗传与环境 成熟与学习 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26.【内倾 外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7.凯勒计划:是由心理学家凯勒开发的个别教学系统,简称PIS。

28.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29.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期”。

30.头一尾梯度: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一尾梯度。

31.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年龄较小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期望效应的影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2.答:(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3)强调交往。

(4)强调发展价值观。

33.答:(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为辅。(2)培养良好行为于先,奖惩管理于后。

(3)师生共同制定可能达成的行为标准。

(4)采取民主式领导,培养学生群居共处的合作态度。

(5)改善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以他律为始,以自律为终。(6)减少造成不良行为的校内及校外刺激因素。

34.答:从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1)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

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理的研究。(2)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并未出现真正的突破。

(3)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

35.答:(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36.答:(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37.答:概括而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予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说,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如下:(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38.答:(1)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2)应该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学校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教育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