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这是【  】

A.道尔顿制

B.班级上课制

C.大班教学制

D.小班教学制

2.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  】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个体个性化

3.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里强调的是【  】

A.环境的作用

B.教育的作用

C.遗传的作用

D.个体的主观能动陛的作用

4.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指的是【  】

A.非权势

B.交往技能

C.真诚

D.积极相待

5.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行者,人之模范”,说明了教师劳动哪一个方面的特点?【  】

A.强烈的示范性

B.独特的创造性

C.劳动的协作性

D.劳动量的隐含性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

A.教学大纲

B.教学指导书

C.教科书

D.课程计划

7.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方法是【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情境教学法

B.我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  】

A.1957年,毛泽东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的教育方针-

B.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的

D.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教育目的

9.教育是在下列哪一方面的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  】

A.政治

B.劳动

C.语言

D.经济

10.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是【  】

A.工作关系

B.非正式关系

C.正式关系

D.组织关系

11.教学目标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是一个【  】

A.明确的教学目标

B.含糊的教学目标

C.教育目标

D.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12.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是【  】

A.引起学生注意

B.指导学生学习

C.提供教材内容

D.提出教学目标

13.孔子提出了解学生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原则

B.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C.疏导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4.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  】

A.教育问题

B.教育行为

C.教育规律

D.教育发展

15.促进的教育态度除了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教育的期待外,还包括【  】

A.理解学生

B.责罚学生

C.纵容学生

D.宽待学生

16.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B.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C.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D.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17.课堂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是【  】

A.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

B.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C.培养特长的教学形式

D.双语教学形式

18.李林写了保证书,决心今后要按《中学生守则》办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上课不再迟到了。可是冬天天一冷,李林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又迟到了。所以,对李林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当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行为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情感水平

19.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是【  】

A.教员角色

B.管理者角色

C.心理医生角色

D.领导者角色

20.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

A.品德的活动

B.美感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意志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下列属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

A.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

B.记忆力获得较大的发展

C.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D.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发展

E.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

22.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有【  】

A.认知经验要素

B.道德经验要素

C.审美经验要素

D.健身经验要素

E.娱乐经验要素

23.教师与学生家庭互相联系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是【  】

A.要坚持经常联系

B.双方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C.教师与家长联系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D.隐瞒孩子的一些不正常表现

E.不让孩子参与两者的谈话

24.杜威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  】

A.提出疑问阶段

B.分析阶段

C.假设阶段

D.评断阶段

E.结论阶段

25.下列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  】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

E.深刻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必修课

27.课程

2B.隐性课程

29.校风

30.学科课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分)

31.简述隐性课程的功能。

32.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33.课堂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34.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的基本要求。

35.简述素质教育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6.论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37.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解析]略,

2.【B】[解析]个体社会化的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其中,性别角色社会化指的是将性别角色标准内化的过程。

3.【A】[解析]略

4.【C】[解析]略

5.【A】[解析]略

6.【C】[解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7.【D】[解析]略

8.【B】【解析J略

9.【B】[解析]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和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

10.【A】[解析]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11.【B】[解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学生应了解选举的主要功能”,“学生能用乘法正确解答应用题”都属于含糊的教学目标。

12.【A】[解析]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

13.【A】[解析]略

14.【B】[解析]教育事实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15.【A】[解析]促进的教育态度可分为四类,即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16.【A】[篇析]略

17。【B】[解析]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形式是第一课堂,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是第二课堂。

18.【C】[解析]略

19.【A】[解析]教员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

20.【A】[解析]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A、B、C、D、E】[解析]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初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如果教育有方,其记忆力会获得较大的发展。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初中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也加速发展,而且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初中生的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

22.【A、B、C、D】[解析]略

23.【A、B、C】[解析]教师与家庭互相联系要注意三个问题:要坚持经常;双方都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与家长联系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不要让孩子觉得教师和父母在密谈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从而产生反感。

24.【A、B、C、D、E】[解析]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

25.【A、B、C、D、E】[解析]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多维性、密切性、统一性、深刻性的特点。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必修课:所有学字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27.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嗍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对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展开的进程。

28.隐性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2)基础性。素质教育既要为学生的每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也要为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3)内化性。注重并切实把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

(4)综合性。素质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个人等影响因素。因此整个社会也必须重视并切实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36.论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答:(1)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①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2)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①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②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37.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答:(1)教育预见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

(2)教育传导能力: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

(3)教育过程控制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