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陛和强制性等特点的是 【 】

A.教育功能

B.教育改革

C.教育制度

D.教育目的

2.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是 【 】

A.形成性评价

B.发展性评价

C.科学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在对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方法中,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 【 】

A.行动观察

B.测验

C.评定

D.实验

4.考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是 【 】

A.教育的隐性功能

B.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

C.教育的显性功能

D.教育的正向隐性功能

5.教师的最基本的形象是 【 】

A.道德形象

B.领导形象

C.人格形象

D.文化形象

6.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显性功能和隐陛功能

C.调节功能和控制功能

D.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7.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清末

8.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于1999年制定了【 】,开始了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 【 】

A.专政型

B.溺爱型

C.民主型

D.指导型

10.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1.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斯金纳

D.布鲁纳

12.有关“是什么”的知识是 【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13.学生生活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诸多因素中,对学生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的因素是 【 】

A.社会文化生活

B.家庭生活

C.生活环境

D.同辈群体生活

14.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价值取向是 【 】

A.人本位

B.社会本位

C.教师本位

D.学生本位

15.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

B.调查

C.访谈

D.个案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从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看,教育形态可划分为 【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E.社会教育

17.课堂教学策略主要包括 【 】

A.讲述策略

B.对话策略

C.行为策略

D.活动策略

E.指导策略

18.按照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

A.正向功能

B.隐性功能

C.显性功能

D.正向隐性功能

E.正向显性功能

19.师生关系可以分为 【 】

A.教育关系

B.个人关系

C.社会关系

D.主客体关系

E.心理关系

20.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是 【 】

A.孔德

B.康德

C.马斯洛

D.卢梭

E.裴斯泰洛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最近发展区

22.生师比

23.教育

24.价值性教育目的

25.教育影响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27.简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28.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经。

29.简述当代教学观变革的主要趋势。

30.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论述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解析]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2.【D】[解析] 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3.【B】[解析]在对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方法中,使用最多,最经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测验。

4.【B】[解析] 考试作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是体现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

5.【A】[解析]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

6.【B】[解析]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7.【D】[解析]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8.【C】[解析] 略

9.【C】[解析】 略

10.【C】[解析] 略

11.【A】[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教育改革运动,在欧洲称之为“新教育运动”,在美国称之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倡导下,美国芝加哥实验学校开始试行活动课程。

12.【A】[解析] “是什么”的知识是属于陈述性知识。

13.【D】[解析] 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地形成的群体。导致学生形成、加入同辈群体的主因是学生对平等的追求和期望,因为同辈群体对其成员具有“保护功能”与“发展功能”。

14.【B】[解析]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的价值取向。

15.【B】[解析] 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际运用这一方法时,又可以分为书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访谈、座谈等具体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A、B、E】[解析] 略,见指定教材(P8)。

17.【A、B、E】[解析] 略,见指定教材(P200~P202)。

18.【B、C】[解析] 略,见指定教材(P31)。

19.【A、C、E】[解析] 略,见指定教材(P136)。

20.【B、C、D、E】[解析] 略,见指定教材(P63)。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22.生师比: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23.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4.价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25.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答: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7.简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答: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有: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8.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

答: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29.简述当代教学观变革的主要趋势。

答:当代教学观变革的主要趋势有: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0.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答:班级组织的特点主要有: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试论述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答:(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分为两种:

①纵向上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

②横向上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活化文化由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只有教育才能够活化文化,把文化从物质载体转移到人身上,与人的思想、智力和情感建立联系,从而使文化成为影响人的行为的现实力量。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文化选择的标准: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它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批判的过程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批判还具有改造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的深化。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①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②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①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②教育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间接途径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答:(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既有教育内部的,也有教育外部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②教师领导方式。

③教师的智慧。

④教师的人格因索。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2)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理想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理想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过程来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②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⑤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