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第1题.《爱弥儿》的著者是(  )

A. 康德 

B. 裴斯泰洛齐

C. 卢梭 

D. 洛克 

正确答案:C 

  解析:C【解析】略。 

第2题.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 目的性 

B. 认知性 

C. 序列性 

D. 间接性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第3题. 詹姆士和朗格提出了(  )

A. 丘脑情绪理论 

B. 情绪的认识一评估说

C. 情绪的机体知觉理论

D. 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丹麦生理学家朗格于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他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后人把他们的理论称为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第4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 备课 

B. 上课

C. 课外辅导 

D. 课外活动 

正确答案:B 

  解析: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5题. 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 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 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第6题. 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是(  )

A. 优等生 

B. 后进生 

C. 全体学生 

D. 中等生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略。 

第7题. (  )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A. 杜威 

B. 洛克

C. 卢梭 

D. 康德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洛克反对天赋观点,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第8题.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

A. 时代性 

B. 经济性 

C. 强制性

D. 创新性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第9题.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 道德认知 

B. 活动和交往

C. 实践 

D. 个体主观能动性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10题.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 形式训练说 

B. 经验泛化说 

C. 相同要素说 

D. 关系转换说 

正确答案:C 

  解析: C【解析】相同要素说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11题. 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 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 气质有好坏之分 

D. 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第12题. 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

A. 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 学生的异常心理 

C. 学生的异常行为 

D. 学生的心理状态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第13题.以下不属于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的是(  )

A. 课堂教学 

B. 专题活动 

C. 综合实践活动

D. 心理健康教育 

正确答案:D 

  解析:D【解析】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安全教育途径的范畴。 

第14题.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 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 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正确答案:A 

  解析: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第15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略。 

第16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 教学工作 

B. 公共关系 

C. 行政工作 

D. 总务工作 

正确答案:A 

  解析: A【解析】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第17题.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是(  ) 

A. 赫尔巴特 

B. 洛克 

C. 凯洛夫 

D. 夸美纽斯 

正确答案:D 

  解析:D【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18题. 要打开一个三位数组成的密码锁,可以从000、001、002逐一尝试直到998、999,最终便会找到一个正确答 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

A. 推理式 

B. 算法

C. 演绎式 

D. 启发式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 

第19题. 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

A. 压抑 

B. 否认 

C. 文饰 

D. 代偿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第20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  )年。

A. 1951 

B. 1957 

C. 1945

D. 1949

正确答案:B 

  解析: B【解析】l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第21题.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 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说明情绪具有(  )功能。

A. 适应 

B. 动机 

C. 信号 

D. 组织 

正确答案:D 

  解析: D【解析】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第1题.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第2题.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第3题. 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解析: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第4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1题. 简述主要的心理评估方法。 

  解析: (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 (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第2题. 简述认知疗法的过程。 

  解析: ( 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第3题.简述经验课程的的优点。 

  解析: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第4题. 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第1题.

材料一  在一次历史课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师在讲课,听课老师入了迷,问这位讲课的老师准备了  多长时间。讲课老师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这个题的准备只用了l5分钟”。 

材料二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参(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 

材料三  苏联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师,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正式登台演出时,我的劳动实际上早已完成了。”

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的教学有何启发。 

  解析:(1)从教育的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与材料三体现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备好了课,教师便对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了解透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系统、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也能很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应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把备课看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意义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师与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师的话语体现了他们对备自我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教师要想教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一份教案的问题,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此外还包括备教学行为、备自我、备检测等;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态置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2题.某校对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  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宣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  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  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  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并选择了高一、高二年  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那么好,进了阅览室,大  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  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其中考试中的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上课方式。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解析:(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申,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他们创设有利于其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