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影响是 【 】
A.教育内容
B.教育手段
C.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D.教育组织形式
2.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是 【 】
A.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B.教育的公共性日益淡化
C.教育的复杂程度越来越低
D.教育的理论自觉性越来越低
4.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 【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5.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立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是 【 】
A.价值性教育目的
B.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C.功用性教育目的
D.发展性教育目的
6.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
B.个案研究
C.调查
D.实验
7.学生情感学习评价一般采用 【 】
A.测验和实验
B.整体印象评价法和操行评定评价法
C.观察法和问卷法
D.作品表现法和表演评价法
8.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评价分为 【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相对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当前各国所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个别教学
B.开放课堂
C.小队教学
D.班级上课制
10.当代“教学”观变革所体现的主要趋势包括 【 】
A.从重视学生向重视教师转变
B.从重视能力向重视知识转变
C.从重视学法向重视教法转变
D.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11.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 【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拉特克
D.斯宾塞
12.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人格形象
D.春蚕形象
13.我国目前的学制属于 【 】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D.三轨制
1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是 【 】
A.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观的实现
B.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C.形成人的独特性
D.促进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
15.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是 【 】
A.教育学的研究模式呈现单一化
B.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渐疏远
C.教育学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D.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缩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 【 】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策略
D.教学媒体
E.教学评价
17.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 【 】
A.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B.教育即生活
C.学校即社会
D.以儿童为中心
E.以教师为中心
18.教师要想真正成为研究者,他应当具备的素养包括 【 】
A.有对于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
B.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C.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D.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E.具有独立的研究精神
19.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 【 】
A.客观性
B.规范性
C.历史性
D.灵活性
E.独立性
20.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
A.以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B.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C.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D.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E.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75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体育
22.课程标准
23.教学设计
24.教育评价
25.义务教育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简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27.简述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28.简述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29.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
30.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意义。
31.简述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论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33.试述当前学生失范行为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C(P6) 2.A(P10) 3.A(P13) 4.D(P18) 5.B(P62) 6.C(P356)
7.C(P330) 8.A(P310) 9.D(P280) 10.D(P194~195)11:D(P153) 12.A(P135)
13.C(P112) 14.B(P36~37) 15.C(P22~24)
1.[解析]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解析]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包括:(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解析]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是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A项指的是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C项是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D项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故选B。
6.[解析]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包含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具体方法。
8.[解析] 学生评价根据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1.[解析]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12.[解析]教师职业形象包括教师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其中,道德形象是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
13.[解析]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下一步将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
14.[解析]ACD三项是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5.[解析]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ABCDE(P209) 17.BCD(P20) 18.ABCDE(P346~347)
19.ABC(P94~95) 20.BCDE(P82~85)
17.[解析]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19.[解析]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P87)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22.(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23.(P207)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24.(P308)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25.(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26.(P44~45)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27.(P177~183)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4)科技革新。
(5)学生发展。
28.(P219)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5)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9.(P290~298)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30.(P337)
(1)促进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2)有效发挥学生评价的引领作用。
(3)完善人才的选拔方式。
31.(P37~P3)
(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2.(P139~140)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33.(P242~246)
(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爹。
(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①吸食毒品威胁着青少年的成长;
②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③不良“短信”隐蔽性强、危害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