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 )

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2.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规范的因素是 ( )

A.主观能动性

B.学校教育

C.遗传素质

D.社会教育

3.主张教学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思维形式的教育理论,被称为 ( )

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形式教育论

4.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称为 ( )

A.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

C.发现学习

D.探究学习

5.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 ( )

A.人格

B.学习方式

C.学习策略

D.认知方式

6.学习中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 ( )

A.逆向迁移

B.重组性迁移

C.顺应迁移

D.同化性迁移

7.一般认为,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哪一阶段的表现 ( )

A.认知阶段

B.认同阶段

C.依从阶段

D.同化阶段

8.衡量师德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 ( )

A.热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为人师表

D.团结协作

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 )

A.教书育人

B.献身教育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0.《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属于 ( )

A.教育规章

B.教育法律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行政法规

11.因校舍使用不当或失修造成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应追究 ( )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法律责任

12.提问导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 ( )

A.设计好问题

B.选择好提问时机

C.选择好提问对象

D.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表述

13.微格教学有许多特点,但最能体现微格教学含义的是 ( )

A.训练单元小

B.反馈及时准确

C.训练程序合理

D.利于综合创新

14.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强调无私奉献和重视德育的享用功能是矛盾的

B.要开放德育的边界

C.德育应以知识为主,辅以少量德育实践

D.现代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15.优秀班主任应首先立足于增强 ( )

A.教学意识

B.育人意识

C.成就意识

D.创新意识

1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 ( )

A.教学方法

B.教学设计

C.教学媒体

D.教学研究

17.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 ( )

A.探究的方法

B.活动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讲授的方法

18.成功教学法主张对学生实施 ( )

A.终结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鼓励性评价

D.鉴定性评价

19.采取频繁的反馈和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这属于 ( )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20.教学研究中,实验法的种类很多,教学实验一般采用 ( )

A.创新性实验

B.验证性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2分。多选、少选或不选得0分。

1.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 ( )

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德育内容

2.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 )

A.学习时间管理

B.学习环境的设置

C.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D.学习工具的利用

E.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依法执教的基本道德要求是 ( )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C.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D.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E.自觉提高个人修养

4.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有 ( )

A.社会组织

B.行为

C.物

D.自然人

E.精神产品

5.教学技能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 )

A.熟练性

B.习惯性

C.机械性

D.完善性

E.自动性

6.属于口语表达修饰要素的有 ( )

A.语音

B.语速

C.声调

D.节奏

E.词汇

7.中学共青团活动的特点是 ( )

A.严肃性

B.鲜明性

C.灵活性

D.创新性

E.自愿性

8.学生管理的原则包括 ( )

A.开放性原则

B.激励性原则

C.主体性原则

D.联动性原则

E.全员性原则

9.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有 ( )

A.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C.教师自身的特点

D.学生的可接受性

E.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0.按评价的参照系来划分,教学评价方法的类型主要有 (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相对性评价

D.绝对性评价

E.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请将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号,错误的打“×”号。

1.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 )

2.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大学堂。 ( )

3.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 )

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 )

5.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称为组织策略。 ( )

6.低智商的人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 )

7.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称为 程序教学。 ( )

8.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 )

9.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就是教书育人。 ( )

10.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 ( )

11.教育单行法律是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制定和调整教育事业的某些方面或某一部分教育关 系的法律。 ( )

12.课后作业必须和课堂教学一起进行设计。 ( )

13.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自然的流露。 ( )

14.团员数在2人以上的班级即可设立班级团支部。 ( )

15.德育过程中应少讲德育的“享用”功能。 ( )

16.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 ( )

17.选择谈话法和自学法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 )

18.实践性强、难度大的内容以及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不适宜运用尝试教学法。 ( )

19.发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 )

20.教学研究的第一步是设计研究方案。 ( )

四、简答题(本题共6 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3.简述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体态语言?它有什么特点?

6.中学共青团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小王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所高级中学,工作踏实肯干,但是不久他却发现同事和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他,他感到很苦恼。后来才明白原来是由于自己不修边幅,个人卫生方面也不太注意,常常被同事和学生视为另类。他感到十分迷惑,“我把课讲完讲好不就行了?吃什么穿什么这不是我个人的私事吗?”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小王的做法和想法进行分析。

2.某初中一三班学生甲和学生乙因贪玩上网,上学迟到了半个小时。班主任王老师非常生气。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责令他们写检查,不准进教室上课。两个学生趁王老师不注意跑到学校附近的小河洗澡,结果学生甲溺水而死。

请问:王老师应负什么法律责任?说明理由。

六、论述题(本题共3小题,第1、2小题每小题13分,第3小题12分,共38分)

1.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2.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3.试述成败归因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1分)

1.C 2.B 3.D 4.B 5.D 6.D 7.C8.B 9.D10.D11.C12.A13.A14.B15.B16.A

17.A18.C19.C20.D

二、多项选择题(10×2分)

1.ABCD 2.ABCDE 3.ABCDE 4.BCE 5.ABE 6.BCD 7.ACD 8.BCDE 9.ABCD10.CDE

三、判断题(20×1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16.√17.√18.√19.×20.×

四、简答题(6×6分)

1.【答案要点】教师的教育专业索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答案要点】(1)教学目的和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答案要点】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4.【答案要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b.自我意识增强;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答案要点】体态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而言,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和四肢所表达的意义;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体态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其特点有:辅助性、习惯性、真实性、可塑性。

6.【答案要点】(1)团的基础知识的教育。(2)党的基础知识的教育。(3)爱国主义教育。(4)基础文明教育。(5)爱校教育。(6)“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教育。

五、案例分析题(2 X8分)

1.【答案要点】(1)小王的做法和想法是错误的。(2)小王违背了为人师表这一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3)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步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仪容等方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风度方面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

2.【答案要点】(1)王老师应负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2)王老师对学生批评教育是应该的。(3)但擅自决定学生停课,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属违法行为。(4)王老师的行为是学生甲死亡的一个条件,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⑤王老师的行为不是导致学生甲死亡的必然原因。因此不负刑事责任。

六、论述题(2×13+12分)

1.【答案要点】(一)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也是教好孩子、获得所期望的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2)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以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者对学生提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2.【答案要点】(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只答要点,没有论述扣5分)

3.【答案要点】(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即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同时又力所能及,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强或过低,都不会激发高效率的学习活动。(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进行成败归因。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