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这是符合()。

A.发展适宜性原则

B.价值性原则

C.基础性原则

D.兴趣性原则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的发展。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提出“适当超前”的适度的教育要求,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积极引导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不低估或迁就儿童以后的水平,错过发展机会,又不可拨苗助长,超出发展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已有水平”与“进一步发展”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在教育原则中则是发展适宜性的体现。故选A。

2.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并不适合学习“写字”这样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的需要,符合发展适宜性原则。故选B。

3.下列原则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的是()。

A.安全保育

B.保教合一

C.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D.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是指那些幼儿园教育与其他阶段和类型教育相比,由于其特殊性,而较为独特的原则。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有:(1)保教合一原则;(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5)整合性原则。安全保育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故选A。

1.幼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

A.知识丰富

B.会弹琴画画

C.会讲故事

D.热爰幼儿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提出“师德为先”,要求幼儿教师要“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故选D。

2.适合幼儿的发展是()。

A.结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B.跟随幼儿的发展

C.任其发展

D.追随幼儿的兴趣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B和D项表述得不准确,C选项“任其发展”也是错误的,所以选A。

3.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最能为幼儿提供交谈机会的组织形式是()。

A.小组活动

B.班集体活动

C.全园活动

D.个别活动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集体活动是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全班或一部分儿童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很难照顾到每个幼儿的水平和差异;小组活动中教师比较容易全面照顾,对儿童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小组中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便于优势互补。个别活动可以让教师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能力、水平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幼儿之间的互动较少。故选A。

1. 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是()

A.幼儿发展

B.社会需求

C.学科知识

D.教师特长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把幼儿当作学习的主人,幼儿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同样应首先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水平、兴趣等方面因素。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故选A。

2.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主要目的是()。

A.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

B.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依据

C.为建立幼儿档案提供依据

D.为检查评比提供依据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幼儿园教育中,一切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最终回归到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上来。教师了解幼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了解他们先前的经验和水平,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为其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故选A。

3.某教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这遵循了()。

A.因材施教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题干中提到了“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难度”体现的是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同样的个体来看待,而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在备选答案中,只有因材施教原则是符合题干所述的。故选A。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来获得发展,而儿童必须通过()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

A.认知

B.观察

C.活动

D.讨论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是指只有幼儿园教育过程才需要遵循的要求。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主要包括四个:保教结合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以及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其中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是指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必须通过活动去接触各种事物和现象,与人交往,实际操作物体,才能逐步积累经验,获得真知。离开了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发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C。

2.儿童应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夏天大部分时间应在户外活动,春秋季节每天应不少于()小时,冬季每天不少于2小时。

A.3-4

B.4-5

C.5

D.3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儿童应有较多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能使幼儿获得充足的阳光,享受新鲜空气,并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变化,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促进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育。夏天大部分时间应在户外活动,春秋季节每天应不少于3-4小时,冬季每天不少于2小时。

3.身体保健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有()。

A.情景表演法

B.具体提示法

C.练习法

D.游戏法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身体保健教育活动常用的方法有:(1)动作与行为练习;(2)讲解演示法;(3)情景表演法;(4)讨论评议法;(5)感知体验法。

1.下列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自私

B.同情

C.推人

D.抓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根据题意可知同情属于积极的、正向的行为,故选B。

2.在幼儿的交往关系类型中,被拒绝的幼儿主要表现为()。

A.既聪明又漂亮

B.不愿意主动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C.长得难看又不爱干净

D.精力充沛,经常破坏小朋友的游戏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一般可以分为4种,受欢迎型、被拒绝型、一般型、被忽视型。被拒绝的儿童一般都是具有攻击性的儿童,主要表现是经常破坏他人游戏、推人、打人等反社会性行为比较多。故选D。

3.“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出现在()亲子关系的家庭中。

A.民主型

B.专制型

C.放纵型

D.忽视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亲子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其中,放纵型的家庭往往造成孩子好吃懒做、冲动性较强、没有礼貌、自私自利、清高孤傲、自命不凡、害怕困难、意志薄弱等。故选C。

1.有的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

A.挫折

B.榜样

C.强化

D.惩罚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模仿学习、经验积累与强加等方面。 题干中提到的打打杀杀的镜头就是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榜样作用,在榜样的影响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会相应地增加。故选B。

2.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被称为()。

A.依恋

B.合作

C.移情

D.社会化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

3.亲子关系是一种()。

A.血缘关系

B.心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家庭关系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其中,亲子关系是指幼儿与其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故选A。

1.在陌生环境实验中妈妈在婴儿身边,婴儿一般能安心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儿童对妈妈的依恋属于()。

A.回避型

B.无依恋型

C.安全型

D.反抗型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此题比较简单,考生只需掌握各依恋类型的特点即可正确作答。即使没有准确掌握各依恋类型的特点,根据题干描述也可以发现,这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表现,而选项中只有C安全型的符合。由此可以选择出正确答案C。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它对婴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A.人际交往

B.操作练习

C.教师讲解

D.集体教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发展)是指幼儿从一个生物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并成长为一个社会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儿童的成长是由其生物性向社会性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性发展主要通过社会交往活动进行,而社会交往活动主要的内容即是人际交往,幼儿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有家长、老师、同伴等,幼儿期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度过的。因此,幼儿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交往。其他选项并不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故选A。

3.幼儿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有情感、动机、想法,这反映幼儿()。

A.个性的发展

B.情感的发展

C.社会认知的发展

D.感觉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首先考生在审题时可以发现,题干是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描述,“自己和他人一样”体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由此可以考虑答案可以是社会性发展方面。A、B、D均指个体对象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答案可能是C社会认知的发展。回归社会认知的含义可以发现,社会认知即指个人对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和性格的知觉、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C。

1.()是指—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I1埋活动的动力特征。

A.性格

B.能力

C.动机

D.气质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气质的基本概念,题干即为气质的基本概念,气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力特征,会影响个体的行事方式和风格。故选D。

2.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的是()。

A.活泼好动

B.好奇好问

C.好模仿

D.随机应变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一般认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包括: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易受暗示、喜欢交往。而随机应变不属于其性格特点,故选D。

3.个体认识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对其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推测和解释的能力称为()。

A.元认知

B.道德认知

C.心理理论

D.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A选项中的“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知、调节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B选项中的“道德认知”是对个体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选项D中的“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题干是对心理理论基本概念的描述,故选C。

1.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A.胆汁质儿童

B.多血质儿童

C.黏液质儿童

D.抑郁质儿童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疑虑、孤独是抑郁质孩子的特点,这是针对这类孩子的。

2.某儿童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灵活、善交际、兴趣广泛而不稳定,由此可推断他的气质基本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多血质的典型表现就是活泼好动,动作灵敏,情绪不稳定,反应迅速,善于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故选B。

3.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

A.会叫“妈妈”

B.思维出现

C.学会评价

D.掌握代词“我”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自我意识是指儿童对自己身心活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察觉,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幼儿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儿童自我意识出现的年龄一般在20~24个月,此阶段儿童会表现出一些“另类”的行为和语言,此阶段也被称为“自我意识敏感期”。其中,典型的表现就是经常使用“我”,这表明儿童正在感知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正在区别自已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故选D。

1.有的幼儿遇事反应快,容易冲动,很难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类幼儿的气质类型比较倾向于()。

A.多血质

B.黏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题干中对幼儿的气质特点进行了描述,“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这种表现是气质类型中胆汁质的特点。故选C。 备考时,可以掌握一些小窍门,只要记忆每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即可,多血质——孙悟空,胆汁质——张飞、李逵,黏液质——唐僧,抑郁质——林黛玉。

2.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

A.爱模仿

B.个性初具雏形

C.开始接受任务

D.情绪作用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年龄发展的特征。 4~5岁幼儿也就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此阶段主要的心理发展特征有: (1)更加活泼好动。反应、动作等比从前更加灵活; (2)开始能够接受任务,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思维具体形象,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为支撑;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在游戏中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物体的性能,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选C。

3.用来研究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及行为发展的实验方法是()。

A.陌生隋境技术

B.两难故事

C.点红实验

D.延迟满足实验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对幼儿心理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心理学实验,其中,陌生情境技术主要是研究幼儿的依恋行为;两难故事主要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红点实验主要研究儿童的自我意识;延迟满足实验主要是研究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故选D。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