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为什么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讲解放在第二课时?这样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

首先、不会的。一般人在接受新知识上,关注两个新的方面是最好的状态,再少会显得课容量不足,再多便违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规律。

其次、我的安排是第一课时,将重点放在人物上,通过第一课时对字词障碍的清理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讲解,学生会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认识;第二课时重点放在词汇和句式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字、词、句上的规则和语言现象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从字词句来感受文章主旨内涵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要在变化的项目中找到一个不变的,从不变的内容切入,学习变化的部分,这样才会减小学习难度。

最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不论多么不同,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是一样的。于是对于文言知识的学习一定是要借助文意,从文意反推字词句的用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文言文语法现象。如此,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恰好为第二课时分析语言做了铺垫。

2、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你的教学目标的?

第一、我的教学目标是从三个维度设置的,知识与能力是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过程与方法是学生通过朗读、圈点勾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从主题入手,在学生有所思考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朗读等方法来熟悉字词,了解大意。对字词进行示范讲解,这一部分结束,知识与能力目标就完成了。

第三、在深入研读环节,我会从文章结构入手,对有关人物描写的语言进行圈点勾画,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分组分析和探讨:木兰在替父从军、奋勇杀敌以及辞官还乡中展现出的人物性格;这一部分结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在课堂上我会进行情感升华,并请学生对于包含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至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完成了。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