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安德森
B.韦特海默
C.乌申斯基
D.辛普森
2.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里德
B.贾德
C.苛勒
D.罗斯
3.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D】。
A.群因素论
B.多重智力论
C.三维结构理论
D.智力三元论
4.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C】。
A.比奈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5.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D】。
A.潘菽
B.维果斯基
C.罗杰斯
D.马斯洛
6.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A】。
A.自我反思技术
B.角色改变技术
C.教学反馈技术
D.现场指导技术
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D】。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8.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B】。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9.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A】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10.从l9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几乎都涉及童工问题,这个阶段的教育立法属于【B】。
A.零星立法阶段
B.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C.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D.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11.教师申诉制度是我国教师法规定的一项救济制度,以下不属于该项制度特点的是【D】。
A.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
B.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
C.是一项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D.是一项民事的申诉制度
12.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的划分是根据该节课的【C】。
A.教学目的
B.教学结构
C.教学任务
D.教学种类
13.探究训练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探究,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B】。
A.收集信息资料
B.选择问题情境
C.分析解释问题
D.解释形成概念
14.教案也叫【C】。
A.单元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D.学期计划
15.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A】。
A.教学评价
B.测量
C.测验
D.控制
1.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2.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教学
B.德育
C.管理
D.科研
3.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工作实施的【C】环节。
A.上课
B.布置和批改作业
C.备课
D.课外辅导
4.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B】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活动
B.集体舆论
C.干部队伍
D.共同目标
5.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D】。
A.深入共感
B.鼓励表达
C.改变认知
D.行为契约
6.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B】。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7.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A】。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8.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提出“当事人中心”观点的是【A】。
A.罗杰斯
B.沃恩
C.布洛克尔
D.马斯洛
9.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
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
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0.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基本特征的是【C】。
A.基本性
B.基础性
C.有效性
D.范例性
1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D】。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2.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C】。
A.乌申斯基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13.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的功能不包括【B】。
A.信息功能
B.反馈功能
C.动机功能
D.强化功能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C】。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观察学习
15.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B】。
A.加涅
B.弗拉维尔
C.维果斯基
D.列昂捷夫
1.难题提供了试题的【C】信息。
A.错误率
B.通过率
C.平均通过率
D.平均错误率
2.通常的课堂教学采用【B】方式。
A.讲演
B.讲解
C.讨论
D.讲授
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是【A】。
A.知
B.情
C.意
D.行
4.下列原则中既属于我国中学教育原则又属于德育原则的是【B】。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考试的核心环节是【B】。
A.选择题型
B.命题
C.确定评分方法
D.阅卷
6.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C】。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7.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B】。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
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B】。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9.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10.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D】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12.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B】。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13.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A】。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卢姆
D.施太伦
14.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C】。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5.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D】的代表。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附带功能
D.超越性功能
1.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其核心是【C】。
A.注意力
B.观察力
C.思维力
D.想象力
2.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C】。
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
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
3.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为【A】。
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5.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C】。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A】。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B.课外校外活动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7.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
A.交往
B.学习
C.课堂
D.课外活动
8.教学管理的核心是【C】。
A.教学思想管理
B.常规管理
C.教学质量管理
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
9.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10.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B】。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11.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教科书是从哪个国家翻译过来的?【D】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日本
1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C】的言论。
A.卢梭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C】。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1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D】。
A.管理学生权
B.科研学术活动权
C.民主管理权
D.教育教学权
15.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C】。
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1.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2.有关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教育属于德育内容中的( )。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3.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一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4.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6.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7.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需要一定的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8.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两步应用题
D.拉小提琴
9.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A.前习俗
B.中习俗
C.习俗
D.后习俗
10. 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这符合中学德育( )的原则。
A.言行一致
B.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11. “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12.在知觉、思维、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往往强调速度而不是精度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场独立型
B.沉思型
C.场依存型
D.冲动型
13.“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实质上忽视了人的( )。
A.生理健康
B.生理卫生
C.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
14.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5.“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效度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答案】A。解析: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3.【答案】A。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
4.【答案】D。解析: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5.【答案】A。解析: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6.【答案】B。
7.【答案】A。解析: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应尽量使气氛轻松自由。
8.【答案】C。解析:技能按其性质和表现特点,可分为如书写、骑车等活动的操作技能和像演算、写作之类的心智技能两种。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运动等。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由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定义可知,驾驶汽车、洗衣服和拉小提琴属于操作技能,只有C项属于心智技能。
9.【答案】C。解析: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上的儿童已有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这一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上的儿童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一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在后习俗水平上,人们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这一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A。解析:言行一致原则也叫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理论和思想的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
11.【答案】B。解析:性格是一种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因此,“自信、坚强、勤奋”属于性格。
12.【答案】D。解析:冲动型学生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有时还没弄清问题的要求,就开始对问题进行解答。所以说,冲动型往往强调的是速度而不是精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C。解析: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只关注了生理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
14.【答案】D。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受到感化,进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方法。
15.【答案】C。解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的重要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